2018紡紗新技術專業委員會、紡紗器材應用技術專業委員會與紡紗機械分會聯席會議紀要
6月6日,中棉行協紡紗新技術專業委員會、紡紗器材應用技術專業委員會與中國紡織機械協會紡紗機械分會聯席會議在山東泰安召開,棉紡、紡機以及紡紗專件器材行業的五十多位專家代表參加了該次聯席會。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中國紡織機械協會會長王樹田、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葉戩春、中國紡織機械協會副會長顧平出席了會議。會議由葉戩春主持。
高勇書記在出席會議時簡要分析了行業當前穩態發展的原因。高勇表示,去年下半年以來,行業利潤保持增長,直到現在仍在繼續,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原料價格穩定。就棉紡行業而言,除了新疆地區的增長,其他在縮小,但總體發展平穩略有提高,這樣的表現是穩定的國內外棉價差帶來的,讓行業在勞動力成本提升的背景下仍舊維持了當前的競爭力。此外,在化纖方面,紡織行業一般利潤源于化纖,這兩年石油價格較為平穩,使得化纖行業也保持了平穩的發展。高勇說,當前,紡織行業告別了規?;l展的路徑,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進程,這樣的發展模式需要紡機與紡織企業密切配合,將智能化裝備進行行業的更好推廣。
王樹田會長在會議發言中分別從紡機貿易形勢、智能制造以及行業如何跨越發展三方面進行了分析。他從大眾關注的中美貿易現狀出發,介紹了紡機行業的現狀。據悉,2016年,中國紡機產品出口美國超過1億美元,包括產業用設備、紡紗設備在內的幾大類產品都表現出了良好的競爭力。能夠作為被征稅對象是中國紡機行業的一種競爭力體現。作為市場化最早的行業,紡機行業發展經歷了充分競爭,技術進步也很快,2017年國產設備的國內市場的占有率超過了80%,而此前在2000年左右這個數據還維持在一半的水平。在出口方面,從當年的15%,在近兩年達到了20%左右,出口規模達約35億美元。與此同時,產業結構調整也得到了進一步深化,行業呈現出了集中化發展的趨勢。
就智能制造話題,王樹田表示,智能化在如何能讓企業過得更好的價值遠高于智能化的相關定義確定或者規范。首先,行業當前的智能化是源于要素成本的上升問題,屬于被動式推進,很多企業需要冒風險。因此,他很欽佩紡織企業在智能化發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探索,為此,協會也在積極協調相關資源爭取國家項目和支持。其次,行業的智能化發展,應加大對一些產業要素的考慮,比如對行業各工藝過程的數據整合,建立起行業的大數據,是行業進行持續突破創新的重要基礎。
談及行業如何告別追趕者的狀態成為引領者,王樹田坦言的確非常難。王樹田表示,近五年行業發展非常累,但同時也很充實,因為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包括工藝問題、基礎性研究問題等,我們的企業非常敬業。當然,紡機企業也要審視自己的不足,要認真考慮如何依托中國這個比任何國家紡織產業鏈條都完整的成長沃土,且有行業在不斷推動產需的交流和對接的狀況下,將自己的工作做更好。
程隆棣教授在總結交流信息時對會議中企業的信息進行了梳理,首先在現有裝備技術的穩定性和耐用性方面的問題,行業企業應考慮好如何進行品質把控。紡織企業是不是能與紡機真心誠意的互動非常重要。其次,紡織企業要有對新技術快速掌握的欲望。同時,設備也要進行更加便捷的設計,讓設備實現傻瓜式的應用。再者,就個性化生產問題,很多企業都是個性化生產,對于通用性設備如何進行配合需要企業認真研究。最后他圍繞行業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析,并對一些人才培養體制進行了探討。
作為中國紡織機械協會與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力促的聯席會議,兩協會致力于通過兩大行業的緊密溝通與交流,攜手積極應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集中資源攻關,更有效地提升行業和企業的競爭力。此次會議很多企業表示,這樣的會議不僅讓產需有了緊密交流的機會,還包括了行業企業對當前宏觀生存環境的客觀分析,對產業發展大勢的理性判斷,以及對關乎行業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在產品、技術乃至銷售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交流,對于產需攜手推進行業和企業極具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