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排放統計核算體系?企業、行業領域、區域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是開展碳排放控制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面向部分重點行業領域特別是碳市場擬納管行業建立了企業碳排放監測、報告與核查(MRV)體系,國家層面和一些省份、市縣開展了區域溫室氣體清單編制,但區域碳排放統計核算仍存短板,統計核算的及時性、時空分辨率已難以適應碳排放雙控新形勢要求,必須盡快完善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統計制度改革創新。應著力解決統計核算時間滯后性問題,提升區域碳排放統計核算的及時性,加快建立季度快報、年度核定、信息發布制度和機制。加強統籌和一體設計,加快構建國家、省、市、縣、園區多層融合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推動區域與行業領域碳排放統計核算相互銜接,有效支撐開展碳排放雙控工作。
如何合理設置和分解雙控目標?目標設置和分解是碳排放雙控的前提。碳達峰前后,我國將實施不同的碳排放雙控策略。達峰前,應突出碳排放強度控制,可基于碳排放強度設置碳排放總量或增量目標,即充分考慮不同地區的戰略定位、發展水平、能源結構、資源稟賦、減排潛力等因素,差異化設置碳排放強度目標,根據各地經濟增長規劃預期,在確保完成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的基礎上倒推碳排放總量或增量區間。達峰后,應突出碳排放總量控制和逐步削減,合理設定年度和五年削減目標。在國家層面,不同階段碳排放雙控目標的設置應與“雙碳”目標及最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銜接,增強目標匹配性。在地方層面,應考慮個別碳排放規模較大的新建項目、存量項目的影響,探索重大項目、重點企業碳排放雙控單列管控機制,“定制”碳排放雙控目標。
如何促進雙控與碳市場聯動?作為強制性碳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支撐碳排放雙控、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工具,應充分釋放市場化機制在壓實企業減排責任、促進碳排放控制中的獨特作用??筛鶕寂欧烹p控不同階段需求,有序推進碳市場擴圍,優先納入排放體量大、數據基礎好、減排潛力大的行業領域,提升碳市場覆蓋面。結合碳排放控制年度和階段性目標,合理設置碳排放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優化配額分配方法和參數設置,實現碳排放雙控目標和碳市場配額總量規模的銜接。逐步優化和豐富配額發放形式,有序引入碳排放配額有償分配,逐步提高有償分配比例,激活市場交易,讓碳價充分反映碳排放空間的稀缺性和碳減排成本,激勵企業更加主動采取減排措施。
如何差異化開展控排行動?對電力碳排放占主導的地區,嚴控增量排放,充分論證新建化石燃料發電項目的必要性、經濟性和“資產擱置”風險;推動本地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外部綠色電力輸入消納,穩步提高可再生能源電力在供電結構中的比例;優化火電運行模式,有序退出低效落后產能,合理控制運行小時數;推動火電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探索摻燒低碳零碳燃料。對工業碳排放占主導的地區,將能耗標桿和碳排放先進水平作為項目準入要求,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從傳統產業和存量用能中挖掘和騰挪碳排放空間,推動用能清潔替代,挖掘節能降碳改造潛力。對交通和建筑排放為主的地區,推廣低碳化交通方式和綠色燃料,提升交通物流電動化水平,推廣超低能耗和低碳建筑,促進建筑綠色化和電氣化。
如何探索彈性激勵約束機制?碳排放雙控既需要“剛性”,也需要一定“彈性”,才能更好適應多樣化發展環境。在目標設置上,可分別設定碳排放強度控制基準目標和激勵目標,給予完成基準目標的地區更靈活的碳排放增量空間。在目標轉移上,允許地方根據項目投產、經濟形勢等,在五年周期內適當調整年度目標;探索碳排放增量目標跨區域交易或借還機制,激勵減排潛力較大、減排成本較低的地區多減排。在預算管理上,充分考慮經濟體量較小、城鎮化率較低、經濟后發地區碳排放基數小、碳排放增長快等實際,適當給予預算傾斜。在評估考核上,科學設計考核周期、考核指標、考核權重等事項,增強考核的公平性、引領性和普適性,扣減自然因素的影響。在資金配置上,顯著提升公共資金投入,基于雙控績效優化資金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