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2019中國棉紡織大會暨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五屆五次理事擴大會在湖北武漢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通過大量的數據,詳實的分析,作了題為《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的主題報告。報告主要涵蓋以下三方面內容: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紡織行業的發展成就
端會長在報告中指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經歷了1949-1978年改變了一窮二白的的歷史,1979-1999年改革開放促進了產業興旺和2000-2019年強國建設中確立了國際地位三個階段。與之相對應,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成就,經歷了從沒得穿到有得穿、從穿得暖到穿得好、從穿得有品位到穿得有個性和從穿國際品牌到穿民族品牌四個階段。端會長特別強調了第四階段的民族品牌,他認為未來在90后、00后,成長過程正處于中國強大的過程,民族自豪感大大優于所有其他年代的人,對國際品牌心理反差不大,將成為民族品牌的擁簇。
端會長將改革開放后紡織品和其他主要工業品發展至今的情況進行了對比,發現我國紡織工業的產能和產量的增長倍數落后于我國GDP的增長倍數(244倍),說明紡織工業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已得到優先發展,應驗了紡織工業是母親工業。他指出1978和2000年是紡織工業的兩個重要時間節點,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從整個紡織原料的角度看,1978年棉花用量占棉紡用纖維總量的85%,化纖占15%,到2019年使用原料的結構比例發生了很大變化,棉紡織工業經歷了從全棉時期到棉滌混紡穩步發展時期、棉與非棉混紡及新型纖維的差別化快速發展時期的階段。
端會長在報告中用詳實的數據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紡織發展的斐然成就:2018年,我國棉紡產能1.16億錠,紗線產量1914萬噸,分別是1949年的23和59倍;各類布機113萬臺,棉布產量600億米,分別是1949年的17和32倍;1949年我國纖維加工量僅占世界的5.5%,2018年占世界50%以上;2018年,中國化纖產量達到5011萬噸,占全球化纖產量近70%,其中,棉紡非棉短纖維消費量約1252萬噸;1949年,人均纖維消費量0.7公斤/年,2018年人均超過22公斤/年;2018年,棉紡織產業的產值較1949年增長了300倍,2018年,紡織行業進出口貿易順差為1995年的11倍。紡織服裝取得的成就還包括:約全球60%中高端產品在我國制造,50%全球纖維加工總量在我國,我國占全球貿易出口比重40%,全球紡織就業人口30%在我國。
端會長在報告中指出,在新常態和新形勢下,傳統路徑的驅動效應逐漸減弱,新路徑和新動能呈主導趨勢,具體到紡織行業,新路徑表現在不與趨勢作對、產品差異化、綠色發展和機器換人等特點,具體到化纖工業發展新趨勢為:煉化一體、龍頭效應、細分為王。棉紡工業發展新趨勢為:龍頭效應、上下游一體、國際布局。
二、我國紡織行業應對中美貿易摩擦
端會長指出,中美貿易不平衡是全球化下產業角色分工的必然結果。美國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貿易逆差國且最大的逆差來源為中國,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產業鏈的分工。美國是消費國的核心代表,中國既是世界工廠,本身又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兼具生產國和資源國的雙重身份,因此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是全球產業鏈分工體系作用下的必然結果。中美貿易戰對競爭性商品、出口比例高的商品影響較大,對互補性商品、出口比例低的商品影響較小。
美對中進口,以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如機械設備行業和輕工消費品行業等,家電、家具、服裝、玩具、鞋靴等。美對中出口以高附加值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如機械行業、汽車行業、航空行業和光學設備行業等。
從美國角度出發,美中貿易差額結構不同,中美貿易關系的互補性大于競爭性。加征關稅對商品進出口貿易造成影響,但中國大多商品以內銷為主,對出口美國依賴度較低。中國對美出口服裝大于紡織品,端會長認為美國全面對輸美服裝進行征稅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當前來自中國的服裝仍是美國最重要的供給來源,且品質和技術含量相對更佳、交期更為穩定,短期很難完全轉移至東南亞各國。
端會長指出,中美貿易戰不只是“貿易戰”,而是更深層次的改革戰、戰略戰、持久戰。美國是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最大單一國家市場和核心關切,約占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17.7%。貿易戰對我國紡織服裝雖有影響,但短期看總體可承受。后續美對我后道服裝、家紡加征關稅的可能性和空間不大。但是基于產業鏈乘數效應和心理預期,長期影響可能會放大。進口商為規避或有風險,導致訂單向海外市場轉移。國際競爭對手面臨機遇,紡織國際分工調整進一步加快。
端會長針對貿易摩擦,給出了建議:要加強與東盟、歐盟及中南美洲國家,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降低對美國市場依賴度,積極尋求新的替代市場,提高抗風險能力。要積極進行資源整合和全球資源配置。加快推進智能制造,降低生產成本。加大自主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
三、紡織產業依然有較強的競爭力
端會長認為,中國紡織工業綜合優勢明顯。紡織工業形成了全球體量最大、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是具有全產業鏈閉環創新能力的工業部門,其創新成果支撐整個經濟體系高質量發展。中國紡織工業是強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是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者,擁有重要經濟意義。紡織工業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解決就業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是打好脫貧攻堅戰重要產業力量,紡織工業的支柱產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是穩增長、防風險的重要產業力量。
端會長鼓勵紡織企業要有信心,要做好自己的事,做有話語權的產業,做有競爭力的產品,做有民族自信的產業。同時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以內需為主要導向,通過“先轉型、先發展”,增強創新機制。生產產品要注重銷售端與生產端的連接與反饋,加快產品完善步伐。注重加強產業鏈間合作,碰撞新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