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參加棉紡行業協會理事會,與大家共同分析和探討棉紡行業當前運行形勢及未來的發展。棉紡行業是紡織工業基礎性行業,棉紡行業能否平穩運行事關整個紡織工業能否健康發展。棉紡行業的轉型升級,向后關乎服裝家紡等終端行業的質量品牌建設和附加值提升,向前關乎棉農增收和化纖發展,本身關乎數百萬紡織職工的切身利益,意義十分重大。因此,促進棉紡行業轉型升級,對實現紡織工業競爭力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紡織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紡織大國的地位不斷鞏固,國際競爭力持續提高。在看到我國紡織工業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紡織工業優勢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在研發設計和營銷渠道上與先進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隨著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的實施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面臨發達國家在高端領域的控制和發展中國家在中低端領域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當前我國棉花、勞動力等成本已不具備競爭優勢,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以資源、環境為代價走規模擴張之路難以為繼,轉型升級已成為紡織工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為更好推動“十二五”時期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和由大變強,工信部于去年底印發了《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在紡織工業三大定位(傳統支柱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個定位,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如高端紡機制造、新型纖維、產業用紡織品都是戰略性型新產業。規劃的核心要求是轉變發展方式,具體說來,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實現轉變:一是實現發展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堅持把加強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作為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努力突破制約產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實現資源利用方式向綠色低碳、清潔安全轉變。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減排技術,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三是實現工業布局向集約高效、協調優化轉變。堅持把提高工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發展水平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完善公共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四是實現發展目標向惠及民生轉變。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紡織工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在提供有效供給、增加就業、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五是實現行業發展向內生增長轉變。堅持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減少國際經濟波動對國內紡織工業平穩運行的影響。充分利用當前我國消費潛能處于快速釋放期的重要機遇,找準自身定位、發揮產業優勢、提供優質產品、促進消費需求。
根據“十二五”時期轉變發展方式的核心要求,規劃提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技術升級步伐、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推進節能減排和資源利用、建設現代產業集群、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提高行業國際化水平、加強人力資源建設、優化組織結構及提高管理水平等9大重點任務,確定了新型紡織纖維材料、高端紡織裝備制造、產業用紡織品、傳統紡織行業改造升級等4大重點領域。
結合《紡織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對轉型升級的要求以及棉紡行業發展實際,以下我就棉紡行業轉型升級重點強調2點:
一是注重品牌建設,更好服務擴大內需戰略。近年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不斷顯現,國際經濟形勢變得復雜多變,在價值鏈不完善,缺少定價權和話語權的情況下,過于依賴出口將增加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2010年G20峰會美國提出,一國貿易順差應控制在其GDP的4%以內,雖然應者寥寥,但美國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出口國,其提議值得高度關注,事實上近年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針對中國出口商品的調查在不斷增加,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擴大內需已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GDP占全球的8.5%,但消費僅占全球的5.4%,消費規模與我國經濟規模不相匹配。從國際經驗來看,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后,居民消費將進入加速升級的黃金階段。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500美元,消費潛能處于快速釋放期。我國實行擴大內需戰略,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對我國棉紡行業重點強調兩個理念:第一以品牌建設為紐帶促進整個供應鏈整合,是進一步提高行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不少棉紡企業在轉型升級中,更多是關注裝備、技術等硬實力的提升,對品牌建設等軟實力提升關注較少,甚至認為,棉紡行業作為紡織中間產品提供者,提供優質產品即可,品牌建設應該是服裝家紡等終端產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任何產品都可以具有品牌效應,從我們行業內部來說,華茂和無錫一棉等企業已經在品牌建設上先走一步。品牌建設不僅能使棉紡企業提升產品附加值,擺脫成本競爭的泥潭,更能使企業在優勢品牌的基礎上,與上游棉花化纖企業、下游服裝家紡企業形成上下游融合式發展,這在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時,也強化了棉紡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第二棉紡產品的品牌價值還要在服裝、家紡等終端產品上得到體現。棉紡產品作為紡織工業中間產品,其品牌價值要具有傳導性,不僅要在產業鏈內得以體現,更要在終端銷售環節得到體現,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和利用好棉紡產品的品牌效應。如杜邦的萊卡、蘭精的莫代爾就是品牌價值能夠有效傳導至終端銷售環節的典型范例。杜邦和蘭精公司在銷售產品時,獲得了較高品牌溢價,而使用萊卡、莫代爾的服裝企業,同樣能從萊卡、莫代爾上獲得品牌溢價。能在銷售終端環節體現品牌價值的產品,不僅可使自身獲得更多附加值,也能使下游企業同樣獲利,從而帶動整個產業鏈健康發展。
二是注重管理創新,實現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我國棉紡行業目前已有超過1億錠的產能,從原料供給到市場需求兩方面來看,當前的產能水平已夠大,繼續走產能擴張之路難以為繼。紡織工業“十二五”規劃中,即將纖維加工總量的年增長速度降為4.5%。棉紡行業在由量的擴張到質的提升轉變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先進技術的應用,更要加強在管理方面的創新。管理創新是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創新最大的優勢在于能夠在少投資的情況下,通過優化經營管理流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管理創新一方面體現為制度創新。要敢于解放思路,在管理制度上加大創新力度。昨天參觀了無錫一棉,無錫一棉在設備保養維修上打破了幾十年沿用的模式,采用“包機到人,動態維修”的方法,不僅使減少了維修工人數量,也減少了保養成本,提高了設備完好率;在作業方式上,實施集體換粗紗、革新操作方法等方式,在無需設備改造的情況下減少了萬錠用工。另一方面體現為手段創新。信息化技術是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通過信息化手段,可高效實時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力資源的集成化管理;通過將內部的信息管理系統和外部的商務平臺相融合,可增強與客戶的互動以及快速反應能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紡織行業主管部門,對棉紡行業發展非常重視,近幾年在技術改造、中小企業發展等專項資金中支持了很多棉紡企業項目,在棉花宏觀調控中積極反映棉紡行業訴求,維護棉紡行業利益。今年,根據部里和司里重點工作安排,我們將在以下2個方面加大對棉紡行業的支持力度:
一是繼續加大技術改造對棉紡行業改造升級的支持力度。在部里相關工作安排上,今年將推動出臺國家層面的新時期加強工業技術改造的指導意見,制定“十二五”技術改造方案,協調落實配套政策措施、完善技改投資指南、項目庫和統計體系,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在資金使用方式上,由地方切塊為主調整為中央集中使用為主,圍繞輕紡工業重點行業技術升級及改造等9個專題,實施一批技改重點項目。設立輕紡工業技術改造專題有利于對包括棉紡行業在內的輕紡行業給予重點支持。在棉紡行業技術改造重點領域上,要加強嵌入式紡紗、多組份纖維復合混紡、新結構紗線加工等技術的研發,推廣原料精細管理和計算機自動配棉,提升紡紗過程質量控制、織物自動檢測和分析技術,推廣緊密紡、低扭矩環錠紡、噴氣、渦流紡等新型紡紗,自動絡筒,無梭織機織造以及無PVA上漿、預濕上漿等工藝技術。與地方工信委加強溝通,做好對紡織工業技術改造的支持。在中小企業技術改造上,我部將發揮中小企業專項資金的作用,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改造。為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今年我部還將重點開展中小企業服務年活動,在政策咨詢、投資融資、創業創新、轉型升級、管理提升、輿論宣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除了做好傳統領域的技術改造工作外,我們正積極協調推動將品牌建設列入技術改造支持方向。
二是積極參與棉花宏觀調控。棉花是紡織工業重要原料,棉花價格大幅波動會帶動化纖等其他原料價格波動,穩定且與國際接軌的棉價,對維護棉紡行業平穩運行有著重要意義。我部作為棉花宏觀調控會商機制部門之一,今年將積極關注棉花、棉紡行業運行動態,客觀反映行業訴求,維護紡織行業平穩發展。2011年棉花臨時收儲將在3月底結束,截至到目前,2011年度臨時收儲累計成交近300萬噸,占今年國內棉花總產量的40%左右。隨著商業庫存的不斷減少,做好放儲工作將成為保證棉花供給、維護棉價穩定的重要舉措。市場高、中、低端需求都有,而且紡織企業也不可能一步都達到一流水平,紡織行業困難時期,國家棉花政策既要保護棉農利益,也會考慮紡織企業發展。目前我們正會同中國棉紡協會研究放儲預案,爭取盡早將有利于維護市場穩定和紡織工業發展的預案送交棉花會商機制研究討論。
同志們,盡管當前棉紡行業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但相信在國家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在棉紡行業各位同仁的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化挑戰為機遇,實現棉紡行業更高層次發展。
預祝本屆理事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