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入世以來,紡織迸發了巨大生命力,紡織業得到了大發展,在紡織發展帶動下,我國入世十年來棉花種植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呈現出在波動中上升發展態勢。從棉花種植面積看,本世紀我國年均7800萬畝,比上世紀90年代增加了187萬畝,比80年代減少了340萬畝。從產量看,我國入世十年來上升了一個臺階,建國以來我國皮棉達到年產500萬噸以上年份只有十一年,其中有九年是在本世紀。我國入世以來棉花總產量穩定在一個歷史最高水平。產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國棉花種植科技水平發展結果,得宜于棉花單產提高。建國以來我國皮棉畝產11公斤提高30公斤用了18年,30公斤提高50公斤用了18年,60公斤提高到70公斤用了17年,由于我國科技發展,70公斤提高80公斤只用了6年。2005年以后穩定在畝產80公斤以上,2011年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畝產87公斤。目前我國棉花單產水平在世界排名第三,中國棉花單產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種植面積、產量和單產都處于世界前三位。
回顧十年棉花種植發展,雖然是發展迅速的十年,這十年有三次較大波動,面積平均波幅9.5%、產量波幅12.3%,種植面積波動最大幅度年份中,一年里波動上下為22%,其中7年波動波幅超過10%。棉花產量波動更大,在兩年里超過30%。所以近十年是棉花生產發展十年,也是不容易十年,是在波動中不斷上升的進程。去年我國棉花面積在價格拉動下結束下滑開始上升,產量在600多萬噸。我們前一階段調查棉花種植面積意向,其信息反饋下滑了10%,近期調查了有所回升,但還是有下滑趨勢。我們回顧這十年發展,棉花生產波動是價格波動的體現,但近幾年尤其2007年后有所變化,棉花價格上升影響棉花生產拉動越來越小。棉花價格下跌時棉花面積下滑幅度大于價格上升時的上拉幅度。2010年高棉價時面積恢復了10%,但去年棉價下滑棉花面積又回到原位了。特別內地棉花面積下滑是難以恢復的,農民種植別的作物就很難再種植棉花了。
棉花穩定生產是越來越大問題,有三個方面制約因素,第一制約農民富裕因素越來越多,主要是土地資源制約。我國18億畝耕地是一條紅線,18億畝耕地要耕種所有農作物,但糧食是第一位。我國各地耕地情況也不一樣,有的地區有地沒水,有水的地方沒耕地,如新疆就是有地但水很少,我國南方有水但耕地很少。我國耕地情況也制約了棉花種植面積發展。制約因素第二方面是棉花為經濟作物,種棉花沒有種糧食補貼多,經濟效益不大,價格波動又大。制約第三點是棉花種植本身,生產成本高和用工多,種棉花用工20多個工,是水稻2.5倍、是小麥的4倍、是玉米3倍。雖然蔬菜用工也多,但收益沒有蔬菜高。此外棉花病蟲害、單產提高一定高度再提高就很困難了,也制約了棉花穩定發展。這是一,二是棉花持續發展壓力也越來越大,基礎設施陳舊,棉田水利工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設施存在老化問題。另外為了防止棉田病蟲害使用農藥、肥料、農膜等,棉田理化性對土壤污染存在很大問題,同時中國土壤不能夠做到連續耕種,也是棉花種植不能持續發展,面臨環境壓力也是非常大的。三是棉花競爭壓力,國內棉花競爭優勢是比較弱的。主要原因是農戶分散,單位規模小,帶來競爭優勢弱小。首先體現是棉花質量問題,排除流通環節因素外,就生產環節看,品種多的問題。我國農戶分散,解決這個問題是比較難得。我到河南調查發現,一個農民種了七畝地就有三個品種,對一個農民微觀來說他的選擇是合理的,他要應對病蟲害品種,應對低溫品種、還要應對干旱品種,但成千上萬的農戶都有幾個棉花品種,那么我國的棉花品種多亂雜,導致棉花一致性就差。再加上流通領域統購統收更加加劇了棉花質量下降。另除質量之外,原來棉花低價是棉紡織行業競爭優勢,但隨著勞動力成本增加棉花成本優勢也在消失。在國際的競爭方面,棉花生產沒有低廉的勞動力優勢,同樣也沒有美國高補貼優勢。比勞動力生產成本比不過印度,比補貼、比政策比不過美國。所以,棉花的發展空間、棉花的生產確實在一個困難的階段。徐會長和王部長說現在工業確實很難,棉花生產發展到今天同樣很難,面臨的外部壓力也很大,成本的問題、勞力的問題,老化的問題在短期內很難解決,所以棉花生產處在很難的階段。
這就是我要說的三個問題,國內棉花生產還要不要?怎么要?向哪里要?對于第一個問題,雖然偶爾也能聽到反對的聲音,但是從產業鏈、從工業與農業的目標,工業與農業的一致利益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入世之后對棉花生產有一個很強的拉動作用,同樣的反過來說,國內棉花生產對紡織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支撐作用。這種支撐作用可能會弱化,可能會有別的表現形式,但不管如何它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會中國紡織起到很強的支撐作用。它不只是紡織原料還是紡織企業對外談判的籌碼,讓工業和商業都有很強的底氣作用也是很強的。所以我同意前面發言的觀點,要對棉花生產加強保護,我覺得雖然所有保護棉花生產的政策出發點都是考慮棉農的利益,但是從整體來看,是保護產業的利益、保護工商農共同的利益。反過來說如果動搖了棉花生產就是動搖了棉花、棉紡和整個工業的根基,所以中國棉花不但要,而且要進一步加強并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世界的經濟形勢在變、國內的經濟形勢在變,整個產業的特點也在不斷變化。下一步,不管棉花也好、棉紡也好、生產也好、工業也好可能在產業政策、宏觀調控,產業保護切入點等等方面,都在做不斷地調整和進步,同時在政策設計層面,在制度操作層面,都要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說不管怎么做,工農的利益追求的目標永遠都是一致的,具體來說,從棉花的生產從我們農業部門來說,棉花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們有潛力、有能力來解決。
十二五規劃中棉花產量維持在每年700萬噸目標。同時在單產、品質上都有一定的提升。有人會說,現在棉花產量每年都在下滑,潛力在哪?我們分析潛力在兩個方面,從面積上來看,像新疆有地沒有水,如果能解決水問題它的面積是有潛力的,從內地來看,結合國家鹽堿地開發政策,內地鹽堿地棉田的面積還是有潛力的。但從總目標來看,面積的潛力還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保證更多的潛力來自單產,雖然單產87公斤已經是一個很高的水平,但是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從棉花的將近300個重點縣開展的棉花高產創建活動的實踐上來看,內地如果技術到位,棉花單產達到100公斤以上,新疆的單產達到150公斤以上,不是沒有可能的。所以下一步是向單產要棉花,向科技來要效益,這是我們的潛力所在。 最后要說的是如何實現,下一步考慮有幾方面,首先是面積,面積是產量的基礎,不管產量再高,沒有一定量的面積也是不夠的。農業部下一步將爭取一些扶持的政策,加大引導,千方百計的落實面積,保障有一定的面積基礎。通過一些項目的引導、技術的引導、政策的引導來實現面積的穩定。第二是科技創新方面的工作,雖然我們已經做了很多,但是還有許多方面工作可以做,一個是我們的育種,在資源短缺的時代,我們所有的棉花育種都是在追求產量,希望能高產?,F在根據新的形勢變化,我們也在調整新的育種方向,未來育種方向是產量品質并重,同時兼顧抗各種災害的性能。這樣從品種上來對棉花生產有個調整改變,另外為解決用工多的問題,我們在研究一些輕便的栽培技術,實現減少用工,機械化生產。在機械化方面,新疆已經在逐步推廣。最終目標不只是收獲的機械化,是要實現棉花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從種、管、收都要實現機械化。新疆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開始,目前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在內地如何實現全程機械化。從去年開始做小規模的示范,內地棉區的機械化也是未來方向。第三是在生產技術方面還是有了這些好技術應該進一步的推廣和落實。農業連續四年確定了一些項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不只是提高產量,質量也很好,最重要是得到效益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下一步通過這一類的活動,將技術落實到位。第四是從整個棉花產業化角度上,棉花研發的進度是最慢的。棉花產業的很多問題追根溯源都是棉花生產太分散。農民個體的想法很難統一起來,但是提高組織化程度,走產業化的路子是一個很好解決的方法,而且只有實現產業化,才能實現機械化、集約化。工農要連接的更緊密聯系起來,最終要走產業化的路子,通過企業的帶動解決種植分散等一系列問題。最后農業部門要做的就是積極爭取政策。我來參加此次會議,很高興聽到很多一定要給農民種棉花補助聲音,我們也在積極的爭取這方面的政策扶持,希望爭取得到國家對棉農的支持,對棉花生產的支持。爭取對棉農的支持就是爭取對棉花生產的支持,就是對我們工業發展的支持。農業和工業應該更多的交流,爭取相互理解和支持,最后工農攜手開創棉花產業和棉紡織產業更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