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2年紡織工業任務艱巨,必須穩步、積極落實十二五發展目標
2012年,由于是歐債危機的持續,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增速放緩,財政赤字、失業率提高、通脹等問題,需求不足,影響了中國紡織品服裝的出口,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今年紡織工業調查顯示,企業家對于今年運行不樂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今年的基調是“穩中求進”,控通脹、穩增長是首要任務。
1、產業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是“十二五”的發展的指導方針
今年工信部發布了紡織“十二五”發展規劃,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中紡聯合會提出的用十年時間,實現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轉變、通過科技、品牌、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培養作為強國的主要戰略任務已經寫入“十二五”規劃。
-----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已經成為紡織工業結構調整的主要動因:如發展高新技術產品、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自動化、連續化生產比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消耗等。今年6月份在上海召開國際紡機展,將展出最新的設備。
------注重品牌建設,加大產品開發、創新是強國基礎,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
------節能減排、環境友好已經成為工業發展市場準入的基本條件,工信部已經發布了粘膠纖維、印染行業的市場準入條件,淘汰落后產能將成為長期任務。
------高技術人才培養和職工素質、執業技能的提高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應當給以足夠重視。
2、發揮紡織工業在擴大內需中的作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的重點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來,紡織工業作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和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的生產者,在擴大內需中承擔重要作用,消費開始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
中國有13.6億人口的龐大內需市場,是紡織產業的主要拉動力,并且隨著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高端需求將持續增長。因此,圍繞擴大消費,尤其是紡織品生產銷售、市場營銷模式的改革創新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內容。
3、推動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
紡織工業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造, 自有品牌建設、產業鏈較為完整,1/3企業為代表的紡織業具有較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生產力水平優勢明顯。但也存在盲目擴大產能、產品價格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低水平重復建設、環境污染等問題。這使我們認識到盲目的搞數量型的增長,一旦遇到原材料大幅波動情況,低附加值產品出現大量積壓,企業將出現資金鏈斷裂,威脅到企業生存。因此,繼續加大技術改造步伐,推動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轉變是企業家認真對待的課題。
4、高成本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工人工資每年在提高,用電、用油及原材料價格上升,高成本的生產迫使企業考慮提高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水平。在減少用工、開發高附加值品、大力培育品牌方面下大功夫,這也是紡織“十二五”發展的要求。我們應當適應高價格的原料、能源和工資持續上漲的新形勢。
四、關于棉花問題
2010年初開始的棉花價格大幅上漲一直持續到2011年的3月10日,棉花價格從14927元/噸上漲到31228元/噸, 上漲幅度達到109%。
2011年3月10日開始棉花價格又從31228元/噸下跌到12月5日的19001元/噸, 下跌幅度達到39.1%,9個月下跌12227元/噸, 已經低于棉花的收儲價格。棉花價格的持續長期下跌,致使企業觀望心理嚴重,棉紡企業下游訂單急劇減少,中小企業出現停產、大企業出現減產現象,企業效益出現大幅下降,部分企業出現虧損。
2010年棉價大漲是不正常的,炒作、囤積是棉價大幅上漲主要原因,2011年棉花價格應聲回落實際是價格的合理回歸。2011年12月5日央行開始下調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第二天棉花價格開始止跌回升,到3月15日19577元/噸,3個月時間棉花價格只上漲了576元/噸,棉花價格基本處于平穩狀態。
2010年以來棉價的大幅波動對棉農、棉花供應商、棉紡織企業乃至下游企業都是不利的,雖然當年棉紡織和下游企業都賺了錢,但2011年棉花價格大幅下跌又讓賺的錢吐了出來,企業出現更大的困難。
去年收儲價格19800元/噸,目前已經收儲了290多萬噸,據說國庫棉達到400萬噸,棉花市場價格卻一直低于收儲價格,且國際棉花價格大幅低于國內市場價格,企業出口受阻,效益下降。由于配額限制,企業無法采購國際低價棉花,目前市場上配額買賣已經達到2500元/噸。保護農民利益也是紡織行業的共同愿望,收儲棉花確實保護了交儲棉花的農民收入的穩定,但誰又來考慮工業企業的利益呢?溫家寶總理說要大力扶持實體經濟, 通過什么樣的辦法保護農民又不損害工業實體經濟是大家共同研究的課題。我也希望今年20400元/噸的收儲價格是合理的,因為我們都希望農民收入逐年增長。但是, 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如果國際市場需求不回升,國際棉價繼續低迷,棉價長期背離國際市場, 導致我國棉花產業鏈全線競爭力遭到嚴重削弱,危及就業安全。如果這樣,企業買不起棉花,離關門停產為期不遠了。這樣的結果,首先損害的是農民的利益,工廠關門了,農民工回家、農民的棉花又賣給誰?企業目前已經出現恐慌心理,擔心放儲價格通過競拍方法勢必大大高于收儲價,這可能進一步拉大國內外的棉花價差,引領又一輪的炒作。國內外的高棉價差使我國紡織企業競爭力正在喪失,我們建議棉花應當按19800元/噸固定價格放儲,或按國際市場價放儲,儲備中的成本由國家財政從2010年高價拍儲的凈收入中補貼。棉價大跌紡織廠把賺的錢吐出來,國家財政在是不是也應當把賺的錢吐出一些呢?
棉花價格的穩定,已經成為影響整個紡織產業鏈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們的要求并不過分,只要給中國紡織企業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棉花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改革棉花計劃體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同時考慮保護農民種棉積極性的政策。
感謝發改委、工信部、農業部等部門多年對紡織工業的關心和支持!
以上意見,如有不妥,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