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市場原料 | 統計集群 | 紡紗織造 | 品牌推薦 | 人力資源 | 標準與檢測 | 非棉與展覽 | 節能環保 | 協會之窗
當前位置:首頁->協會之窗->理事會及常務理事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工作報告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會長  徐文英

各位會員代表:

    今天,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在美麗的新疆石河子勝利召開,對各位會員代表積極參加會議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對承辦這次會議的八師石河子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大力協助以及對協會事業給予支持的企業家表示衷心感謝。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已經走過三屆十五年的歷程,借協會成立十五周年之際,我代表棉紡協會第三屆理事會向十五年來一貫支持協會發展的全體會員和棉紡織、色織產業界的全體干部職工表示衷心感謝。

本屆理事會從2005年至今已經5年,也是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成立十五年來產業發展最快的5年。在各位會員的大力支持下,在各位理事的熱情參與下,中棉行協堅持以“服務、創新、求實、協作”之精神為企業服務,在促進國內外技術、學術、經濟交流合作,加速行業的技術進步,提高行業的管理水平,推動行業的協調發展方面,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和大量的咨詢服務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連續多年被上級有關部門評為優秀、先進協會?,F在,我受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第三屆理事會的委托,向第四屆會員代表大會做工作報告,請會員代表審議。由于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與中國色織行業協會長期以來聯合開展工作,在此一并進行總結。

一、五年來棉紡(色)織行業取得的成績

1、產、銷兩旺,增長迅速

五年來,盡管遭遇全球金融危機,但由于中央政府及時調控,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出口,全國紗產量由2004年的1095萬噸提高到2009年的2393萬噸,年平均增長23.7%,上一個五年年平均增長為14.1%;規模以上企業的坯布產量由2004年的295億米,提高到2009年的567億米,年均增長18.4%,而上一個五年年平均增長率只有1.6%;說明近五年是中國棉紡織業快速發展的五年。產銷率保持在97%以上,在生產量逐年大幅提高的情況下,仍保持較高的產銷率,說明棉紡織行業在內外銷的拉動下產銷兩旺,發展迅速。

2、出口額穩步增長,最終產品出口比重明顯提高

近年來,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保持了較快增長。由2004年的312億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626億美元,年均增長20%,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8%,其中一般貿易由2004年的208億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453億美元,年均增長23.6%,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9.4%;年凈創匯由2004年的262億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571億美元,年均增長23.6%,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9.9%。

紗線出口由2004年的43萬噸提高到2009年的54萬噸,年均增長5.1%,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9.7%;棉織物出口由2004年的47.9億米提高到2009年的65.5億米,年平均增長7.3%,上一個五年年平均增長10.10%;棉制服裝出口由2004年的194.2億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445.9億美元,年平均增長25.9%,上一個五年年平均增長19.4。由于內需增長快速,棉紗年均進口95萬噸,年凈進口約45萬噸,年度棉花進口153萬噸到364萬噸不等。

以上所列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棉紡織品及棉制服裝出口較上一個五年進一步增長,并與產能保持同步提高;與之同時,紗線、棉織物出口增長速度比上一個五年明顯回落,而棉制服裝出口增幅比上一個五年明顯提高,說明我國棉紡織出口產品結構發生改變,最終產品的比重得到提升。我國棉紡織業國際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

3、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

棉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品銷售收入由2004年的3554.8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9698.8億元,年均增長34.6%,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7.6%;利潤總額由2004年的86.3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382.2億元,年均增長68.6%, 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3.3%;應交增值稅由2004年的93.1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229.8億元,年均增長29.4%, 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8.4%;固定資產凈值由2004年的1306億元提高到2009年的3680.9億元,年均增長36.4%, 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1.30%;企業戶數由2004年的5434戶提高到2009年的11701戶,年均增長23.1%,五年翻了一番多;全員勞動生產率由2004年的15.8萬元/人口·年,提高到2009年的39萬元/人口·年,年均增長29.4%, 上一個五年年均增長13.6%。

數據顯示,棉紡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加快,利稅增長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明顯好于上一個五年,說明我國棉紡織業整體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4、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2009年棉紡織行業投資794.2億元,增長11.25%,與上年同期投資下降5.86%相比,增幅上升17.1個百分點,使產業先進的設備擁有率繼續提高。全國環錠細紗機已經達到1.1億錠, 各種類型的緊密紡已達到500萬錠,同比增長了25%,清梳聯、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精梳機比重都有不同幅度增長:清梳聯合機的配備由2004年占紗錠總數的37.3%提高到2009年的46.75%,自動絡筒機的比重由2004年的45.45%提高到2009年的55.12%,精梳機由2004年的2萬臺提高到2009年的3.5萬臺以上;織造設備中,無梭織機的比重由2004年的26.1%提高到2009年的43.3%,色織行業無梭化率較高,從2004年65%提高到2009年85%左右,配套的筒子染紗設備從2004年50%提高到2009年90%。

5、產品結構有了較大改善

棉紡織業產品結構經過幾年調整,有了很大改觀,“三無一精”比重進一步提高(見表)。同時,逐漸改變了產品品種單一狀況,多種原料不同配比混紡、多種紗線交并交織,各種組織變化和各類大小提花織物不斷涌現。

“三無一精”產品比重增長表

 

2004

2009

無卷化產品占有率

37.3%

46.75%

無結紗比重

58.36%

65.39%

無梭布比重

50.24%

65.84

精梳紗比重

23.8%

27.82

二、五年來棉紡(色)織行業所做的主要工作回顧

1、代表行業向政府建言獻策,發揮政府與企業間的橋梁作用

(1)密切關注棉花市場變化,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并爭取有利政策

棉花是棉紡織行業的重要原料,棉花供求平衡、價格波動對棉紡織行業影響重大。因此,幾年來協會始終密切關注著棉花市場變動,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圍繞棉花的收儲放儲、進口配額的發放、滑準稅增值稅等問題積極提出建議并盡可能爭取對棉紡織行業有利的政策,是協會的重要工作之一。

2006,針對有關部門要繼續提高滑準稅的目標價格和基礎稅率,我協會對不同采購類型的棉花價格對紡織品成本的影響進行了調研。提出滑準稅應對低等級棉的稅率作適當的調整,棉花進口配額不宜采用競標方式等政策建議。

2008年,針對棉花政策、出口退稅等造成企業經營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通過征詢意見并聯名,以給“國務院總理來信”的方式反映行業情況。組織行業的人大代表向大會提出解決紡織困難的有關議案。

2009年,配合紡織工業協會起草給國務院領導的報告,再一次提出取消棉花進口滑準稅、提高出口退稅率、棉花收儲方面的建議,國務院最后通過了出口退稅率從13%提高到16%。

根據棉花市場及企業的要求,起草了“關于要求盡快投放國儲棉和發放進口棉花配額意見”的報告,上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國家相關部門并將石家莊常山集團、安徽華茂集團的建議一并上報。

多次參加了發改委關于棉花宏觀調控收儲和拋儲的會商會,協助全國交易市場起草了《關于對己達到競買限量的紡織企業不再參于國儲棉委托代理購買的公告》、《關于暫停紡織企業委托代理購買國儲棉的公告》以及《關于暫停部分紡織企業競買國儲棉資格的公告》。

2010年,新疆棉運力不足的問題更尤為突出,不僅給企業安排生產用棉帶來了影響,而且還增加運輸成本,協會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多次調查了解企業運出的情況,向有關部門建議研究汽運補貼政策。6月向相關企業征求了全國棉花交易市場起草的《新疆棉公路運輸移庫監管操作流程》意見,并向財政部反應協會的意見。

為了減輕企業稅賦,協會一直致力于滑準稅政策的研究,提出使用一般貿易滑準稅配額進口棉花的企業,產品復出口的,實行退稅的政策。為了提供具體操作程序和操作辦法,5月向市場組的專家委員會的專家征求意見,并以“關于使用滑準稅棉花加工復出口實施退稅的建議”為題報送相關部門。

參加發改委牽頭組織的棉花產業戰略研究課題的組織編寫工作。我協會主要參加《棉紡織行業的發展與棉花趨勢研究》子課題的編寫工作,對課題中要求分析棉花消費,提出了紗產量調研內容和調研提綱,課題仍在進行中。

(2)為減輕企業負擔,多次向國家爭取稅收優惠政策

長期以來,棉紡織企業棉花稅率實行髙征低扣,企業稅負重,盈利能力差,普遍認為不合理。為此,我們采用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多次向國家相關部門反映,要求實行統一稅率。多次組織召開了關于棉花增值稅的座談會,以詳實的數據分析說明了棉花增值稅對企業的影響,并及時上報國家有關部門。在兩會期間,通過工業協會領導向政協提交了《關于減輕我國棉紡織行業稅費負擔,促進農產品深加工產業的健康發展》的提案。該提案被列入2010年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的重點提案,2010年 8月在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聽取了協會領導、全國紡織總工會和華茂集團、常山集團的匯報,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分別對提案作出解釋并表示將進一步研究解決辦法。

3)認真完成國家有關委、部、海關、銀行、紡織協會等部門交辦的任務

2006年,配合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民建中央調研部對棉花產業安全問題的調研工作,客觀的反映了要正確反映紡織業的現狀及用棉情況,利用國外資源擴大了就業;進口棉花的增加,促進了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使低價的進口棉與高價的國產棉平衡后獲得了較低的原料成本,使棉紡織行業當年的利潤增加,如全部用高價的國產棉全行業將出現虧損的情況。

針對全國政協四屆四次會議關于解決紡織工人勞動時間長、勞動強度大的問題的提案,配合國資委對紡織勞動用工制度的調研工作并對提案作出回復意見,共同做好勞動用工、工時定額等標準的制定和推廣工作。

應發改委要求,起草國家專項資金支持行業產品結構調整項目材料,起草相關的國家課題研究計劃。08年—2010年協會領導參加國家紡織專項項目的評審。

根據商務部要求,派員陪同對外貿易司有關領導到山東德棉調研有關加工貿易及落棉核銷等情況;參加“對外合作司走出去”項目投資招標企業的論壇及評審等工作;組織人員對由中國海關總署涉及棉紡織工業部分產品制定“十一五”加工貿易單耗標準的課題研究提出修改意見和建議要求。

做好有關棉花標準工作,協會配合中國纖維檢驗局積極組織對GB1103《棉花 細絨棉》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的討論。

2008年,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工作,組織向國家有關部門推薦節能減排項目、技改及產業升級儲備項目。

2009年,向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報送《棉紡織產業調整和振興技術改造實施方案的報告》。按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要求完成《中國紡織工業“十一五”規劃》中棉紡部分中期報告評估的有關內容。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要求對全國紗、布產量進行核對,針對我國紗產量數據存在明顯統計失真造成的問題具體分析,并多次函報國家統計局工業司,提出盡快建立準確的棉花產需數據統計系統、建立與各省市地方部門(協會、行管辦)聯合的紡織統計數據核查系統、加強針對企業統計員的基礎培訓工作的建議。

多次配合并參加中國纖維檢驗局組織的有關棉纖維質量標準工作會議,與紡紗重點企業一同針對《不同存儲條件下棉包分層回潮率變化規律研究》項目和《2009年度棉花色特征分級體系研究驗證方案》進行了專家論證、審定工作,提出了棉紡企業的建議。

針對財政部有關大陸與臺灣雙邊關稅問題,我協會將臺灣棉紡織品貿易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所提供的禁止進口稅號提出意見。

按照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信用等級評價工作的要求,積極組織棉紡織行業的信用評價工作,推薦企業、申報評價專家、審查申報資料并參與評價工作。

配合并參加了中國纖維檢驗局組織對《關于棉花色特征分級方案》在安徽省、山東省、河北省有關棉紡企業、地方纖檢部門試套工作。

2、針對熱點、焦點問題,及時舉辦棉紡行業形勢分析會、研討會

幾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基本上是在動蕩起伏的形勢下度過的,為更好的服務于企業,協會始終對行業形勢的變化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隨時了解國內外市場信息,加強與企業的溝通,針對棉花、出口、資金、效益等影響企業健康運行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舉辦棉紡行業形勢分析會、研討會,以求集思廣益。

    每兩年與中國棉紡織信息網召開一次行業市場分析會,每兩年召開一次中國國際棉紡織會議;每年分別召開牛仔布行業年會、色織布行業年會、行業景氣分析會;緊扣當時的熱點難點問題,明確主題,采用信息發布、專家講座、典型發言等多種形式,力求在短時間內讓大家掌握盡可能多的信息,明確形勢任務,學習先進經驗,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心。圍繞著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為第一要務的中心思想,每次會議都安排有國內外棉紡織設備的發展趨勢、產品創新動向的信息發布,其目的是引導我國棉紡織行業由大向強的轉變。

3、加強行業調研工作,制訂行業標準,規劃行業發展思路

深入企業調查研究是做好為企業服務、向政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有利政策的基礎工作,同時也是制訂行業標準、規劃發展思路的先決條件,協會歷來十分重視這一工作。皆能做到形成報告上傳下達,制訂標準、發展規劃做到集思廣益、反復斟酌、力求反映行業真實情況、科學合理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在多次調研和制定行業標準、行業規劃中,都得到了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協會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65月份,對江蘇省江陰市和張家港市的棉紡織企業的產品產量進行了調研,10月,對廣東省牛仔服裝集群鎮(均安、大涌、開平、新塘),江蘇省常州市湖塘鎮、黃橋鎮,浙江省蘭溪鎮,福建省龍湖鎮、湖北襄樊市樊城區等棉紡織企業較集中的城鎮進行了調研。

20076月,分別對江蘇、浙江、湖北、山東、河南等省的棉紡織產業集群進行了調研,并完成《中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報告棉紡織產業分報告》。

2007年我協會完成了《中國牛仔產業發展報告》的撰寫工作,是我國第一部牛仔產業發展的研究報告,該報告獲得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獎;還起草編寫向中國紡織工業科技部上報28項關鍵技術中的“棉紡織高新工藝技術”階段性實施書面情況匯報

2008年與上海市紡織工業技術監督所共同組織召開了“棉本色紗”、“棉本色布”等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專家審稿會,并共同召開了“精梳緊密紡紗”、“染色棉”行業標準審稿及“竹漿、莫代爾纖維紗布”四項行業標準起草工作會;召開了變性淀粉漿料標準審稿會,并完成標準的上報工作。組織編寫了棉紡織主要工種設備及操作指導用書。

2008年參加了工業協會組織的對6省的產業集群調研,組織人員并參加了廣東、江蘇、湖北、浙江等地區的產業集群調研,并形成了棉紡織產業集群調研報告。參加工業協會對河南紡織規劃的編制任務,并最終形成河南棉紡織“十二五”規劃及2020年展望規劃報告。

根據色織布行業的不斷發展,協會派有關人員分批次對色織布生產集聚地江蘇省的湖塘鎮、先鋒鎮、觀音山鎮和海安聯發色織等企業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調研;

2009年組織人員對21個地區產業集群調研,形成了棉紡織產業集群調研報告。

召開了“2010年中棉行協專家技術委員擴大會暨“十二五”規劃(技術專題)討論會”,會議還對“紗、布產品折標準品用電”標準征求意見稿進行討論。

還召開了兩個標準的送審稿會,分別是“精梳棉滌混紡本色紗線”等八項行業標準審稿會以及“聚丙烯酸類漿料行業標準”審稿會。

4、搭建交流平臺,多種方式為會員企業及產業集群服務

五年來圍繞技術進步、企業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企業合作以及國際交流,促進企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方面,開展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活動,千方百計搭建交流平臺,為企業及產業集群做好服務工作。組織企業和產業集群對口交流幫扶指導工作6次,根據多數企業急需解決的相對普遍問題舉辦培訓班7次,組織優質紗線和新產品展銷會3次,組織國際交流7次,組織各種技術進步交流會研討會36次。

例如,06年我協會與中國紗線網共同舉辦了第二屆紡織新概念論壇、全國精梳無結紗技術研討會。在青島舉辦“HVI棉花檢驗與現代配棉技術研討會”、連續五年舉辦全國漿紗漿料技術年會、新產品開發年會、膠輥膠圈技術及器材年會。舉辦了《棉紡重定量高效工藝紡紗新技術研討會》、經軸和筒子染紗年會等。組織接枝淀粉漿料檢測活動和推薦“無PVA上漿”評審活動。與針織協會共同組織用戶信得過針織紗評審活動。

2006年10月,在山東德棉集團舉辦了“全國棉紡織行業織布工(噴氣織機)職業技能大賽”,全國共有十幾萬操作工參加了練兵選拔賽,15個省組隊參加的決賽,共有43名選手參加決賽,激發了職工學技術、勤練兵,爭當標兵的熱情。與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紡織信息中心、紡織企業技術進步咨詢服務中心聯合舉辦了“2006中國棉紡織行業技術進步戰略學術研討會”、公布了《中國棉紡織行業科技發展綱要》。

2007年3月,與河南棉紡織行業協會在鄭州共同舉辦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暨紡紗新工藝新技術研討會”。與浙江省棉紡織行業協會共同主辦、中國紗線網承辦“全國無梭織機應用技術研討會”和07年7月在安徽安慶市召開了《2007中國棉紡織總工程師論壇暨中國棉協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 078月份和新疆紡織協會共同籌備并在新疆開展了“加強基礎管理提高產品質量”咨詢活動,對企業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解答,并提出指導性意見和建議。07年9月,我協會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辦了全國棉紡織行業考評員培訓班,本次培訓班是紡織行業規模最大的一次考評員培訓活動。

2008年4月,分別在蘭溪和湖塘兩個紡織產業集群舉辦了由當地棉紡織企業參加的培訓班,為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的問題。 5月,在山東舉辦以“加快產業升級步伐,提升棉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為主題的推廣使用先進裝備技術交流會。

08年在全國展開“細紗操作工”大賽的選拔活動,約10萬細紗擋車工參與了為期半年的選拔,9月份在石家莊常山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全國總決賽,有48人進入全國決賽,一批國家、省部級操作能手脫穎而出,并晉升職業資格。

08年11月,在江蘇昆山舉辦以“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加快精梳、無結紗產品的開發、增強產品競爭力”為主題的技術交流會,推動提高“三無一精”技術水平。12月,在南通舉辦以“加強棉紡織行業的技術改造力度促進產業升級”技術改造會。

09年5月,與《中國紗線網》共同組織召開的“2009中國棉紡織總工程師論壇”,以“領先的市場理念,先進的紡紗技術,合理的勞動用工,正確的盈利方式”為主題交流研討。

09年開始與澳大利亞聯邦科學院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聯合開展實施“澳大利亞-中國農業技術合作棉花項目”。

09年4月,在淄博組織召開了“2010全國緊密紡紗技術研討會”、在山東東營組織召開了“自動絡筒技術、設備及加工產品現場研討會”、第一次在山東濟南成功召開2010年中韓棉紡織會議,雙方介紹本國行業現狀與展望、雙邊紡織品貿易、產品開發、市場分析等情況。

五年來與紡織貿促會共同組織“中國國際紡織紗線展覽會”,分別在北京和上海組織約35-40戶棉紡企業參加展覽。

5、開展創先評優活動,樹立學習榜樣,提高企業知名度

組織行業開展創先評優活動,是協會義不容辭的義務。意義在于及時宣傳會員企業的優異成績,挖掘先進經驗,樹立先進典型,引領行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同時幫助優秀的會員企業擴大知名度,增加優質產品和創新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五年來,開展了中國名牌產品的申報、審評以及“十一五”名牌培育工作,彩棉紗有安徽阜陽華源紡織、山東德棉集團、邯鄲博特紡織、新疆中國彩棉集團4個品牌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高支高密純棉坯布有魯泰紡織、山東魏橋紡織、山東德棉集團、安徽華茂、 襄樊三五四二、江蘇大生集團、泰豐紡織、吉林省白城紡織、東營市天信、淄博銀仕來10個品牌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2007年中國名牌產品評價目錄推薦工作,推薦精梳紗進入目錄,有安徽華茂、山東魏橋、泰豐紡織、無錫一棉、山東德棉、魯泰紡織、寧波百隆、常山紡織、三陽紡織、際華三五四二、銀河紡織、江蘇大生集團、濱州環宇、江蘇悅達紡織、帛方紡織、新疆溢達紡織等16家企業的精梳紗產品榮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與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共同組織舉辦了“提高針織紗質量水平(側重專用檢測指標)培訓班;組織表彰2006年環錠精梳針織用紗、轉杯針織用紗“用戶信得過產品”工作。

向紡織工業協會推薦2007紡織行業年度十大創新人物,際華三五四二董事長胡福生、 淄博蘭雁集團董事長盛文中、華芳集團有限董事長秦大乾 獲創新人物稱號。

舉辦了由經緯紡織機械股份公司和立達紡織機械(上海)有限公司給予了大力支持組織全國紡紗知識大獎賽活動;向紡織工業協會推薦和申報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候選人,天津天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紡織設備保全工劉友生獲中華技能大獎,山東德棉股份有限公司織布擋車工王金紅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

組織企業申報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有6家企業獲獎;向紡織工業協會推薦2008紡織行業年度十大創新人物,寧波百隆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衛國、浙江天虹紡織集團董事局主席洪天祝獲創新人物稱號。

2009年10月,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推薦“職工教育職業培訓先進個人及單位”,推薦了3家企業和3名優秀個人候選人,最終石家莊常山股份有限公司天紡集團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張玉琴分別當選先進單位和個人。

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推薦2009年度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產品開發貢獻獎企業,最終有6個企業獲獎,分別是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天虹(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山東昊龍集團有限公司、向興紡織科研集團(江蘇)有限公司、山東岱銀紡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市科紡紡織有限公司。

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推薦2009年度紡織創新人物,山東岱銀紡織董事長趙煥臣、德州華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蘭蜂、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子斌、江蘇聯發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孔祥軍獲得09年度紡織創新人物。

依照申報程序,近幾年來分別組織有關行業專家進行審核,授予安徽華茂“中國棉紡織精品基地”、山東聊城華潤紡織有限公司 “中國棉紡高支紗精品基地”、百隆東方有限公司、華孚色紡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色紡紗精品基地”稱號。根據江蘇龍馬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福建省長樂市華源紡織有限公司申請,依照申報程序,組織有關行業專家進行審核,經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批準。授予上述兩公司分別為“中國雪尼爾特種紗線生產基地”、“中國粘膠紗特色產品生產基地”稱號。

2010年4月,向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推薦中華技能大獎一項、全國技術能手七人、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候選單位兩個、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候選個人兩人。

五年來,分別完成了棉紡織(色織)行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的排名工作,對上報企業數據分析后,反饋給上報企業分析報告;積極協助統計中心做好競爭力棉紡織20強、紡織服裝500強的排名催報的相關工作、競爭力500強企業上報工作。

三、做好協會的組織建設工作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的會員有600個,相對偏少,幾年來我們一直重視發展會員,加強組織建設工作。

20073月,召開中棉行協第三屆四次理事擴大會,根據協會章程和工作需要,增設了葉戩春、王克莉同志為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

2008年3月,召開第三屆六次理事擴大會議,新加入協會的會員的有32家企業,1個理事單位,增補 3個副會長單位,寧波百隆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衛新、華孚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偉挺、湖北裕波紡織集團有限公司張群生為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副會長。

20099月,在北京召開了“色織布專業委員會”委員會議,通過了工作報告,修訂了委員會工作條例,對任職單位和人員進行了調整和補充。

12月,召開中棉協三屆八次理事會討論了2010年理事會換屆籌備方案,新增常務理事3家、理事5家企業,會員新增83家。

另外,協會在組織建設方面還做了許多工作,如每年召開理事會,研究協會的發展;利用各種方式擴大協會的影響,發展會員;注重信息化建設,經常對本協會主辦的“兩網兩刊”報道的深度和廣度給予指導;為更好的開展協會工作,提高服務于企業水平,秘書處在引進和培養人才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

2006年,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被國家人事部、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

各位代表,本屆協會經歷的五年,是中國棉紡織行業發展最快、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最見成效的五年,也是協會工作最為忙碌的五年。盡管協會取得了優異成績,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一是人才結構不盡合理,對企業情況缺少深入的了解,指導工作針對性不夠。二是國際間同行交流力量薄弱,應加強對國外棉紡織業的現狀、發展趨勢的了解;三是行業仍然存在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應當加強引導;四是爭取行業政策方面還沒有取得實質的進展;五是會員變動情況較大,關門、停產重組致使會員數量相對偏少,缺乏義務意識等。我相信,下屆理事會將會更好的解決這些問題并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繼續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結構產業升級作為行業發展的第一要務,確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為把我國由棉紡織大國建設成為棉紡織強國而努力奮斗。預祝中棉行協以及全國各棉紡織企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祝各位同仁身體健康,事業輝煌!

以上報告,請審議。謝謝。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本網最新
美日韩极品无码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京ICP備14037240號-1 公安備案號: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二環朝陽門北大街18號7層 郵編:100027 郵箱:ccta_bgs@126.com
電話:010-85229649 010-85229419 傳真:010-85229649 2010 版權所有 ?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