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價格上的優勢無法取代,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及印尼、中國等買家關注的重點再次轉向印度棉。12月份以來,隨印度籽棉、皮棉、出口壓力逐漸上市,印度國內棉價振蕩下滑、探底,S-6軋花廠出廠價跌至71-72美分/磅,印棉紗、坯布的競爭力不斷增強。目前1/2月船期S-6 1-5/32〞、S-6 1-1/8〞及MCU5(30mm)的遠東主港CIF報價分別為77美分/磅、76.6美分/磅及77.80美分/磅,低于同船期EMOT GC級棉花7-8美分/磅;1/2月船期S-6的報價也低于1-1/8〞西非棉(馬里、布基納法索、象牙海岸等)4.5-5.5美分/磅;隨巴基斯坦解除對印度棉進口的"禁令",巴紡織廠采購的熱情高漲,針對美棉的違約上升。
二、美棉簽約出口"一枝獨秀",留給中、巴、越南及孟加拉國等紗廠和經營商的空間已比較有限。據USDA統計,截至12月8日,2016/17年度美棉累計簽約出口181萬噸,同比增加69.2萬噸,增幅62%,完成USDA出口預測的67%,大幅高于上年同期的55%,也就是說2017年上半年直接從軋花廠、出口商手中簽約高等級高品質美棉的希望大減(中后期花為主),棉花資源主體已轉移至外商、大型棉花貿易商,"二手甚至三手"貨源占領消費市場。而2017年澳棉最早船期4/5月份,1-4月份對包括中國及其人它東南亞國家而言除印度棉外其它產地"一手"貨源是個"斷檔期"。
三、印巴及其它產地中低支棉紗的熱銷給予了印度棉強勁的消費支撐。對于中國、韓日及歐美等國家布廠、服裝廠和貿易商公司而言既需要50S及以上高配、精梳紗的"陽春白雪",更需要C32S及以下支數(含OE紗)的"下里巴人"。而從紗廠的角度,C40S及以下紗線的需求和消費仍是市場的主流,而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紗廠正處于"快速發展,跑馬圈地"的狀態,對中、低品質但物美價廉的印度棉的依賴度持續處于高位。中國海關統計,2016年10月份中國對印度棉紗的進口量大幅增加,特別是青島港,預計11月份的進口量還會有所提升;而受TPP協議廢止影響,越南不再享受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的優惠,同時也不必遵守TPP原產地規則,因此,越南對印度的棉花和棉紗進口量有所增加。據部分棉紗貿易商測算,截止12月下旬前,我國各主港進口棉紗的庫存量已突破9萬噸。
四、印度盧比對美元貶值加大,有利于棉花、棉紗的出口。一些投資機構和期貨公司認為在美元指數在1986年1月,達到了125的高點;到2001年達到第二個高點(120),這兩個高點之間是一個周期。這一個周期是長達15年。因此現在美元匯率運行到了102、103,從底部走上來,因此2017美元指數有望觸摸120,在大幅壓制美棉、澳棉等出口的前提下,大大促進印度棉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