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分別于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
春風拂面,生機勃發,代表委員們帶著人民囑托,肩負光榮使命,奏響時代強音?!吨袊徔棥冯s志兩會專題系列報道【兩會“織”音】欄目也如約而至,傳遞紡織行業代表委員的兩會視角與觀點,關注紡織行業發出的聲音與建議,為紡織新質生產力發展凝聚共識,助力行業行穩致遠。
聚焦棉花供需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穩固中國棉紡織行業國際競爭力
據中國海關數據,2024年我國棉制紡織品服裝出口額為874.5億美元,占全部紡織品服裝金額出口比重為29%,占全國貨物出口總值比重為2.4%,我國棉紡織產業鏈對賺取外匯作出重要貢獻。
但近年來,受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因素影響,我國棉紡織產業鏈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漸被削弱。而進口棉花配額是紡織外貿型企業原料補充的一個重要渠道,但配額不足的問題持續多年未得到有效解決。而面對當下產業發展環境下,棉花作為重要原料,其進口配額對我國棉紡織產業參與國際競爭已經形成桎梏,制約作用愈發明顯。
全國人大代表、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子斌高度關注影響行業發展的痛點問題,本次兩會其帶來了“關于保障進口棉花配額足量發放,維護棉紡織產業鏈國際競爭力的建議”。
劉子斌表示:目前通過配額進口的棉花主要用于出口訂單,但配額受數量、貿易方式等多方面制約,無法滿足出口訂單的要求。除此之外,進口棉花配額發放不足加劇了國內棉紡織市場內卷性競爭。由于沒有足夠的外棉使用,企業無法接溯源訂單,影響企業的正常生產和出口業績。企業接不到外貿訂單后轉而面向國內市場,造成供應結構性過剩,加劇了行業內卷。
不僅如此,由于棉花進口配額的存在,在絕大多數時間里,我國國內棉花價格高于進口棉花,以2024年為例,我國國內較國外棉價平均高出約424元/噸,在下游棉紗線進口不存在配額限制的情況下,無論國內外市場,我國棉紡紗行業都在國際競爭中受原料價格因素處于不公平的劣勢競爭地位。
為有效應對我國棉紡織產業鏈供應鏈面對的外部風險,穩定其在國際市場份額,同時促進我國棉紡織產業鏈可持續健康發展,劉子斌建議:
一是建議足量發放棉花進口配額。充分保障紡織服裝生產企業對出口訂單的特定用棉需求,保持我國棉制紡織品服裝的國際競爭力。對于增發的滑準稅配額,建議由企業自由選擇貿易方式,以應對市場變化。
二是建議繼續優化棉花儲備調控機制。優化儲備棉輪入和投放政策,適時適量輪入和投放進口棉,以穩定市場價格,保障市場外棉供應。
三是探索放開棉花進口配額管制。放開棉花進口配管制將使棉紡織企業原料選擇更具自主性,實現內外棉價趨于一致,給企業創造平等競爭環境,提升棉紡織業國際競爭力,有效保住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份額與產業鏈地位,穩定我國紡織業出口創匯。進口棉配額管理應與時俱進,在適當的時機可以探索放開進口配額的可能性,可以試行放開政策,若實施效果未達預期或需要修正,再考慮收緊配額政策或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
聚焦印染行業綠色轉型,
全面提升紡織行業綠色發展水平
除了關注棉花市場的發展,劉子斌還帶來了“關于加快推進印染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建議”。
眾所周知,印染行業是紡織工業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領域,當前,國家相關部門對印染行業發展高度重視,支持技術進步和轉型提升。然而部分地區存在企業技改項目審批繁瑣、環評能評等要件辦理困難等問題,致使企業不能充分享受國家支持技改升級的政策紅利。為進一步推動印染行業綠色低碳轉型,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劉子斌在提出了多個建議,其中行業發展層面,主要聚焦“加大力度提高行業綠色低碳整體發展水平”。其建議:
一是支持印染工業園區建設。建議相關部門支持印染企業入園發展,對園區在土地、排污、能源等指標上給予適當傾斜,合理規劃園區土地,充分給予配套的排污、能源指標,并出臺相應的資金等配套政策。加快現有園區內企業綠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推進園區系統性能源建設,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
二是支持印染企業技改升級。建議相關部門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優化對企業技改項目環評、能評等要件的辦理流程。在企業提交有關材料的情況下,允許通過綠色化、智能化設備替換老舊設備的方式實施技改。對不需重新環評的項目,在企業申請技改項目補助等事項時及時為企業出具相關說明。
三是對綠色化規范化印染企業給予充分支持。建議相關部門支持綠色化規范化印染企業申評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綠色工廠、《印染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等榮譽。對獲得以上榮譽的企業,一方面要出臺相關優惠政策或獎勵資金予以支持,如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等;另一方面在落實環保等各項限制政策時不要“一刀切”,對以上企業減少或免除應急減排措施。
四是堅持“以東部沿海為主、中西部適度發展”的布局原則。印染行業水耗能耗較高、廢水排放量較大,具有典型的資源依賴性和環境敏感性特征。中西部地區資源及環境條件受限,不適宜大規模發展印染產業。建議相關部門審慎研究落地中西部地區的印染項目,在充分論證的前提下,根據當地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及產業基礎,可適度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相配套的印染產能。對于資源稟賦較差、環境容量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的地區,原則上不應發展印染產業。
近年來,印染行業在節水減排方面存在技術瓶頸,亟需在少水/無水印染技術上取得突破并實現產業化應用。這些因素制約了印染產業的綠色轉型發展,對紡織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產生不利影響。從技術層面,劉子斌指出,近年來,少水/無水印染技術引起行業廣泛關注,然而當前少水/無水印染技術仍處于技術探索階段,實現產業化應用存在一定的技術瓶頸。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對少水/無水印染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驗證的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以行業協會為主導,國家印染技術創新中心和地方政府參與的聯合創新機制,共同建立少水/無水印染技術示范基地,開展少水/無水印染技術的研究攻關和應用示范。
來源:中國紡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