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生集團)的前身為大生紗廠,由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生于1895年創辦。集團現擁有全資、控股、參股公司20個,職工總數約7000人,形成紡織發展、進出口貿易和文化創意產業板塊,集團規??缛?,成為主業鮮明、產業多元的大型企業集團,被譽為中國紡織的“常青藤”。大生集團被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全國紡織工業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江蘇制造突出貢獻獎優秀企業”等榮譽稱號,獲得2017年度南通市市長質量獎,大生集團所在地大生紗廠是全國文保單位、國家工業遺產,是八部委“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也是張謇企業家學院實訓基地。
聚焦主業,做強做優
“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導向,是改造提升紡織產業的必由之路?!?/span>大生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漆穎斌表示,從2015年率先建成國內首個全流程全國產設備數字化紡紗車間起,大生集團就明確“‘智改數轉’不停步”的數字化發展之路。2017年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項目,2022年建成投產“十四五”國內第一個智慧紡紗工廠,成為再次引領全國紡織行業智能制造的新潮流,大生集團的一系列舉措為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探索出一條全新路徑。
從張謇首開中國機器紡紗之先河,到2015年的數字化紡紗車間,到2023年的智慧紡紗工廠,再到正籌劃建設中國第一個零碳紡紗車間?;乜创笊哌^的128年,從誕生以來的每一次重大轉折都伴隨著創新和開拓,大生集團百余年的生產經營,就是始終在不斷探索傳統產業中開拓創新、轉型發展。
128年來,大生集團深耕主業不動搖,堅持做精高端紡織,在做強做優做大企業的同時,既堅守傳統主業、傳承好老一輩精神,又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和創新,在推動南通高端紡織產業轉型中挑起大梁。
目前,大生集團擁有智能化棉紡全流程紡紗生產線,擁有近100萬紗錠,775臺布機、262臺倍捻機、燒毛機,年產多組分、多功能混紡紗線6萬噸。大生建有4個省級、2個市級自主創新平臺,入選第一批“江蘇省重點企業研發機構”,每年投入3000萬元以上用于基礎設備更新改造,年科研開發項目30多個、新產品100多個,新產品產業化率在60%以上,是中國纖維素纖維紡織精品基地。大生獲得“高支高密純棉坯布”和“純棉精梳紗線”兩個“中國名牌”,產品結構涵蓋服裝、家紡、工業、軍用等多個領域,逐步向功能化、差異化發展。
如今,作為紡織領域雙碳實踐先行者,大生堅持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終端銷售,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減碳能力,尤其是錨定“智改數轉綠提”方向,通過數字賦能,提升智能化程度,扎實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漆穎斌指出,大生集團堅持走“綠色紡織”的發展道路,發起并建立全國紡織供應鏈綠色制造創新聯盟,被認定為全國紡織行業節能減排技術應用示范企業。在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清潔能源利用率的同時,開發和使用零碳產品,持續提高清潔生產水平,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籌劃建設中國第一個零碳紡紗車間,為可持續產業鏈的綠色發展賦能。
“鏈主”擔當,推動集群企業大中小融通發展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支持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紡織產業一直是南通的特色支柱產業,擁有較強的生產規模優勢和區域產業集群優勢。經過百年發展,逐步形成了家紡、化纖、棉紡織(色織)、印染、毛紡織、針織、服裝、蠶絲等品類較為齊全的紡織服裝產業體系。當前,雖然南通家紡產業已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群,但“集而不群”仍然是南通紡織產業的痛點。高端紡織產業要想實現集群式發展,其背后的產業鏈暢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2020年4月大生集團通過收購華潤大生股權,實現了張謇創辦現存的三個工廠全部回歸大生母體的夙愿,同時擴大纖維素纖維生產基地。2015年,大生集團進軍文化創意產業,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開發的大生眾創街區成為南通市文創產業的熱土。2022年5月成功收購山東濱州、聊城,安徽合肥的三家高支紗企業,至此大生集團擁有全國較大的高支紗生產基地和生產能力,實現集團整體規模成倍增長。補鏈、延鏈、固鏈、強鏈,大生集團通過延伸紡織產業鏈,打通了印染關鍵環節,進一步補齊產業鏈。
以大生集團天絲類紗布產品為例,該產品在國內家紡市場占有率超過60%,全國排名第一,高支紗生產能力全國前三,紗、布產品在南通本地家紡市場十分受歡迎,著眼于產業集聚這一本地化路徑,大生集團也將產業鏈的配套盡可能放在本地供應。
這些重要事件奠定了大生集團全產業鏈創新之路正在一步步實現。
在大生集團的帶動下,南通紡織產業產業鏈條環環相扣,本地企業間協作配套領域逐步擴大,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上中下游企業集聚發展的良好勢頭。
漆穎斌認為,盤活產業鏈,企業發展要縱觀全局,放長眼光,積極投身到產業集群建設。企業應深刻認識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意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加大力度補齊短板、鍛造長板,有意識地參與地方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加強上下游對接協作和產業鏈資源整合。產業鏈龍頭企業積極發揮“鏈主”作用。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不再是簡單銜接,而是向著更加多元復雜的生態系統轉變。在產業生態中具有重要影響力和主導作用的龍頭企業,要在產業生態系統優化中要起到“以大帶小”的牽引作用。產業鏈中小企業走好“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不斷得以壯大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細分領域獨當一面,在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方面各盡所能。
產業為基,構建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提出,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夯實內需發展基礎。其中,有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保障能力是一個重要環節。
黨的二十大報告兩次提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要求“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可見其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此,打造充滿活力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對于產業集群的發展就顯得非常重要。
在漆穎斌看來,建設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意義重大,有助于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提高其創新能力、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
大生集團將繼續發揮好高端紡織盟主單位作用,利用好產業集群企業現有單項冠軍、“小巨人”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中小科技企業與大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實現強鏈、補鏈、固鏈目標。積極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扎實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產業深度融合,不斷提升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組織行業內企業赴蘇南、浙江等地交流考察,學習吸收行業標桿企業的成功經驗,深化實化產學研、供應鏈合作,專注深耕產業鏈高端環節,加快融入全球價值鏈。
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形成后,還會產生良好的規模效應和聚合效應。由于鏈內各企業同處一個地域,業務聯動發展,又有長期合作關系,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推動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有助于降低企業之間的摩擦成本,提高彼此的協作效率,實現產業各要素合理配置、潛能充分釋放,從而有效增加產業附加值,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大生集團圍繞紡織全產業鏈,重點培植以高端染整和面料生產為核心,向原料紡紗和服裝家紡拓展的“一個核心、兩頭延伸”的紡織產業鏈,打造以天然纖維為特色的綠色紡織品生產基地,形成紡紗織造、印染、家紡與服裝一條龍發展的產業格局,構建“龍頭帶動、配套跟進、全產業鏈發展”的集群式發展格局。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漆穎斌建議,南通紡織產業鏈應當以貫徹實施這次《綱要》為契機,積極通過政策支持、機制創新、要素集聚、平臺搭建等,加快推進區域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或促進已初具規模的生態體系升級換代,構建協同聯動、競合共生的發展新格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助力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擴大內需戰略平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