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能源領域重點任務概覽
能源領域在 2025 年可是肩負重任,它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關系到經濟穩定、環境改善和社會進步。能源就像經濟發展的 “動力源”,為各行各業的運轉提供不可或缺的能量。一個穩定、高效且綠色的能源體系,不僅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還能推動產業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更是意義非凡。在 2025 年,能源領域的任務圍繞著能源供應保障、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市場改革等多個關鍵方向展開,力求構建更加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新格局。
能源輸送與調配升級
通道建設強化資源調配
為了讓能源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分配,2025 年要大力推進能源跨區域配置大通道的建設。煤炭可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為了保障東部和南部地區的煤炭需求,要依托煤炭主產區,進一步完善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通道 。就像東北地區的伊敏鐵路,它是 “西煤東運” 的重要通道,經過擴能改造后,年發運煤炭量預計突破 2300 萬噸,通道運輸能力提升超過 50%,大大加強了煤炭的運輸能力。
在天然氣輸送方面,拓展西氣東輸、川氣東送、中俄東線等干線通道。西氣東輸工程從 2000 年啟動以來,不斷發展壯大,目前已經由西氣東輸一線、二線、三線、四線組成,總里程超 2 萬公里,累計輸送天然氣超 9800 億立方米,供氣范圍覆蓋我國 400 多座城市、3000 余家大中型企業,惠及近 5 億人口,有力地推動了能源結構的優化。
電力輸送也不落后,推進建設西電東送、北電南送特高壓輸電通道及省間電力互濟聯網工程。國家電網不斷加大特高壓工程的建設力度,截至 2024 年底,已建成 “22 交 16 直” 38 項特高壓工程,形成全球最大規模的特高壓輸電網絡。比如大同 — 懷來 — 天津南 1000 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建成后將新增一條貫通山西、河北能源基地與天津負荷中心的能源 “大動脈”,提高京津冀電網安全穩定水平。通過這些通道建設,能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能力將大大增強,讓不同地區都能用上穩定、可靠的能源。
重大項目推動能源布局優化
一些重大能源項目的推進,將對能源布局產生深遠影響?!皩庪娙胂妗?工程預計 2025 年投運送電,它可是我國首個沙漠、戈壁、荒漠地區風電光伏基地外送電的特高壓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從寧夏向湖南輸送電量超 360 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1600 萬噸 ,不僅能滿足湖南的電力需求,還對當地的節能減排有很大幫助,同時也促進了寧夏新能源的就地消納和優化配置。
“疆電送川渝” 工程也在加快前期工作,該工程電壓等級 ±800 千伏,輸電容量 800 萬千瓦,線路長約 2050 千米,建成后每年可向重慶輸送超 180 億千瓦時電量,能滿足全市約三分之二居民生活用電,節約標煤消耗約 520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 1300 萬噸,對緩解川渝地區電力供應緊張形勢、優化能源供應結構意義重大。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粵港澳大灣區直流輸電工程(藏粵直流)也將開工建設。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資源豐富,開發這一工程可以將清潔的水電輸送到其他地區;藏粵直流工程則加強了西藏與粵港澳大灣區的電力聯系,為大灣區的發展提供清潔能源支持,這些重大項目將使我國的能源供應格局更加優化,促進能源的合理分布和高效利用。
能源生產與儲備提升
多元能源基地建設
在能源生產方面,我國正大力推進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建設,這些地方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是發展新能源的理想之地。截至 2024 年底,第一批 50 個 “沙戈荒” 基地項目已基本建成投產,裝機規模超過 9000 萬千瓦 。像新疆南部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 “沙戈荒” 風光火儲一體化基地,投產后晚高峰可向川渝地區提供 500 萬千瓦可靠電力支撐,有效緩解川渝地區的用電壓力。
沿海核電項目也在積極推進,2025 年將核準開工一批條件成熟的沿海核電項目 。我國核電在運在建規模已升至世界第一,到 2025 年底,在運核電裝機將達 6500 萬千瓦左右。每臺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每年可滿足百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電需求,同時還能減少 300 萬噸標準煤的消耗,減排 600 萬噸二氧化碳,環保效益顯著。 海上風電發展迅速,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我國海上風電累計建成并網 3910 萬千瓦,穩居全球第一位 。
我國海上風電不斷向深遠海邁進,2024 年 12 月 11 日,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 “明陽天成號” 在廣東陽江正式投運,為全球首次在一個浮式基礎上搭載兩臺 8.3MW 海上風機,總裝機容量達到 16.6MW,展現了我國海上風電的先進技術水平。 為了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還因地制宜規劃布局一批支撐性調節性煤電、天然氣調峰電站、抽水蓄能、光熱發電、新型儲能等項目。截至 2024 年底,全國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了 7376 萬千瓦,儲能容量為 1.68 億千瓦時,相比 2023 年底增長了超過 130% 。這些項目能有效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保障電網運行安全,確保我們能用上穩定、可靠的電。
能源化工與儲備體系完善
重大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設也不容忽視,要加快推動能源化工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比如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制油產能居全國第一位,煤基烯烴產能超過全國五分之一,芳綸產能居全國第一位,綠氫產能居全國第二位 。寧東基地通過創新驅動,不斷推動煤化工產業升級,其高質量發展綜合評價連續兩年位列全國化工園區第五名,是西部地區首個產值過千億元的化工園區。
在能源儲備方面,我國有序實施煤炭產能儲備制度,2024 年全國煤炭產量約 47.6 億噸 ,2025 年力爭達到 48 億噸左右 ,大型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持續增強煤炭生產供應能力,強化煤炭兜底保障作用。煤炭作為我國的重要能源,穩定的產能和儲備對國家能源安全至關重要,在極端天氣和突發事件下,煤炭能保障能源穩定供應,是能源安全的 “壓艙石”。
新興領域突破與市場建設
新興領域搶先發展
在能源發展的新征程中,促進新型儲能、虛擬現實、先進計算、光電融合、開源指令集架構等新興領域的突破,是實現能源轉型和產業創新的關鍵一步。新型儲能技術的發展尤為重要,它就像一個 “超級充電寶”,能有效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不穩定的問題。在 2024 年底,全國已建成并投入運營的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到了 7376 萬千瓦,儲能容量為 1.68 億千瓦時,相比 2023 年底增長了超過 130% 。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型儲能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不僅在電源側、電網側發揮作用,還走進了用戶側,為能源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虛擬現實、先進計算等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也在逐漸拓展。虛擬現實技術可以用于能源設施的設計、維護和培訓,讓工作人員在虛擬環境中就能進行復雜的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先進計算技術則能幫助我們更精準地預測能源需求、優化能源調度,實現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這些新興領域的發展,將為能源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
電力市場體系建設
2025 年,我國將制定出臺建立健全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意見,初步建成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這可是電力領域的一件大事。當前,我國的電力市場存在著區域分割、交易規則不統一等問題,影響了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就像是把分散的 “小水池” 連接成一個大 “湖泊”,讓電力能夠在全國范圍內自由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這個過程中,推動電力現貨市場全面加快建設是關鍵一環。電力現貨市場能實時反映電力的供需關系和價格變化,讓發電企業和用戶根據市場價格信號調整生產和用電行為。截至 2024 年底,全國電力市場化交易電量規模持續擴大,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 65% 左右 ,越來越多的電力通過市場交易實現配置。為了讓電力現貨市場更好地運行,還需要完善電力容量補償機制和輔助服務市場,補償發電企業為保障電力供應提供的容量服務,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參與輔助服務,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也是重要舉措。
2025 年 6 月 1 日及以后投產的增量新能源項目,納入機制的電量規模根據國家明確的各地新能源發展目標完成情況等動態調整,機制電價由各地通過市場化競價方式確定。這一改革將讓新能源發電更好地適應市場,促進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優化電力系統調節性資源市場化價格機制,健全輸配電價監管制度,讓電力市場更加公平、透明、高效。
綠色低碳發展舉措
新能源開發與消納統籌
在新能源開發與消納方面,我國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新能源共同發展。大力推進 “沙戈荒” 新能源基地建設,這些地區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是新能源發展的 “富礦”。截至 2024 年底,第一批 50 個 “沙戈荒” 基地項目已基本建成投產,裝機規模超過 9000 萬千瓦 。
新疆南部地區首個千萬千瓦級 “沙戈荒” 風光火儲一體化基地,投產后晚高峰可向川渝地區提供 500 萬千瓦可靠電力支撐,有效緩解川渝地區的用電壓力。 海上風電基地也在有序開發建設,我國海上風電發展迅速,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度,累計建成并網 3910 萬千瓦,穩居全球第一位 。2024 年 12 月 11 日,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臺 “明陽天成號” 在廣東陽江正式投運,為全球首次在一個浮式基礎上搭載兩臺 8.3MW 海上風機,總裝機容量達到 16.6MW,展現了我國海上風電的先進技術水平。
為了讓新能源更好地被利用,我國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部門發布的《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提出,“十四五” 重點領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積極進展,2025 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 11 億噸標煤以上;“十五五” 各領域優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 年全國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 15 億噸標煤以上,有力支撐實現 2030 年碳達峰目標。
在新能源并網和調度方面,也在不斷完善機制。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促進新型儲能并網和調度運用的通知》,進一步規范并網管理、完善調度機制、明確技術要求,推動新型儲能更好發揮系統調節作用。新型儲能具有建設周期短、布局靈活、響應速度快等優點,可以有效緩解新能源發電和用電負荷需求在時空尺度上的不匹配問題。通過完善這些機制,能讓新能源更穩定地接入電網,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碳排放雙控與綠色發展
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提出,到 2025 年,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進一步完善,一批行業企業碳排放核算相關標準和產品碳足跡標準出臺實施,國家溫室氣體排放因子數據庫基本建成并定期更新,相關計量、統計、監測能力得到提升,為 “十五五” 時期在全國范圍實施碳排放雙控奠定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要有力有效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和聯合重組,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新建 “兩高” 項目,嚴把審批關,依據行業準入條件按權限審批、核準或備案,對屬于《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 年本)》中限制類和淘汰類的新(擴)建 “兩高” 項目,一律不予審批、核準或備案。 對于存量 “兩高” 項目,通過技術改造、模式創新等手段,推動傳統產業實現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全面躍升。
比如對煤電機組進行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靈活性改造 “三改聯動”,對標能效先進水平,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改造。 在綠色發展方面,培育綠色建筑、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新增長點。在建筑領域,推動新建公共建筑全面電氣化,因地制宜推進可再生能源供熱制冷;在交通領域,加快交通運輸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動,建設可再生能源交通廊道,推進光儲充放多功能綜合一體站建設。
同時,加強煤炭綠色智能開發、清潔高效利用,讓傳統能源在綠色發展中發揮新的作用,共同推動我國能源領域向綠色低碳方向大步邁進。 總結與展望 2025 年能源領域的任務,涵蓋了能源輸送、生產、儲備、新興領域發展、市場建設以及綠色低碳發展等多個關鍵方面。這些任務相互關聯、相輔相成,旨在構建一個清潔、高效、安全的能源體系,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
能源對于國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撐。從工業生產到日常生活,從交通出行到科技創新,能源無處不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個穩定、可靠的能源供應體系,不僅能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還能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展望未來,隨著這些任務的逐步推進和落實,我國能源領域有望迎來新的發展局面。能源結構將不斷優化,清潔能源的比重持續上升,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能源科技創新成果豐碩,能源市場更加公平、透明、高效。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能源領域將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