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市場原料 | 統計集群 | 紡紗織造 | 品牌推薦 | 人力資源 | 標準與檢測 | 非棉與展覽 | 節能環保 | 協會之窗
當前位置:首頁->節能環保->循環經濟
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中共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著力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一、深刻認識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

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數字經濟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數字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人類經濟形態的又一次飛躍。當前,數字技術正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力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智能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特征。能否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實現產業體系的智能化轉型,事關一個國家尤其是大國的產業核心競爭力。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有利于開辟發展新賽道,培育壯大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催生出一大批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能夠帶動對傳統產業的全方位、全鏈條改造,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持續拓展信息化、數字化的深度,引領產業體系優化升級。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圖為2023年7月4日,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雷甸鎮一家工程機械公司的智能工廠內,工人在趕制塔機回轉機構。人民圖片 謝尚國/攝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能夠有效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活力。一方面,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有效融合,能夠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快捷流動、各類經營主體深度合作、各類模式業態跨界發展,促進供需對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拓展發展新空間,增添發展新活力;另一方面,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場景下,算力、算法和數據將促進產業全要素的互聯互通,打破產業、地域限制,打通堵點卡點,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聯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暢通經濟循環。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應有之義。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我國正進入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并聯發展、疊加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將有力促進資源要素高效配置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推動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錨定數字智能變革方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以“鼎新”帶動“革故”,以增量帶動存量,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戰略選擇。當今時代,世界經濟正在向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前瞻性戰略布局。面對數字化潮流,必須把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充分發揮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疊加優勢,積極搶占制高點,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


二、準確把握我國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大數據戰略、數字經濟發展戰略,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融合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建成全球規模最大、覆蓋廣泛、技術領先的移動通信網絡和光纖網絡,建成5G基站超過305萬個,在用數據中心算力總規模超每秒19700億億次浮點運算(197EFLOPS),移動通信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規?;瘧眯粩囡@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加快增長,全國軟件業務收入從2012年2.5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10.8萬億元,年均增速達15.8%,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2萬億元。

融合程度持續拓展深化。截至2023年6月,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0.1%、78.3%,較10年前分別提升33.1和26.4個百分點。建成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個,工業互聯網應用融入45個國民經濟大類。數字技術應用從輔助環節向核心環節拓展,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各地建設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石化、印染、家電等領域智能制造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政策環境不斷優化完善。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數字化轉型、企業數據管理等政策文件接續發布,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安全保護等數據基礎制度體系初步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化步伐加快,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同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我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產業大而不強,一些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不高,數字技術引領高質量發展的作用仍有待發揮,數據要素價值潛力尚未有效激活,數字化發展治理體系亟待健全。


三、科學判斷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新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呈現諸多新特點、新趨勢。

數字技術進入加速創新的爆發期。數字技術加快系統創新和智能引領的重大變革,從基礎理論、底層架構、系統設計等呈現全鏈條突破,代際躍遷不斷加速。5G、云計算、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加快交叉融合、迭代創新,網絡連接從人人互聯、萬物互聯邁向泛在連接,培育形成諸多新業態新模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通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顛覆性前沿技術加速突破應用,圍繞“數據+算力+算法”的技術集成創新持續加快,為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供更多動力源泉。

 

5月26日,2023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圖為參觀者在博覽會展館內與智能機器人互動。人民圖片 何曉璇/攝

數字技術與千行百業融合向縱深拓展。數字技術加速向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滲透、深度融合,融合重點正從消費服務領域轉向生產制造領域,地位作用正從輔助手段轉向創新發展引擎,促進各類資源要素的網絡化泛在互聯、服務化彈性供給、平臺化高效分配,推動發展方式、產業模式、企業形態的深刻變革。有關數據顯示,數字化改造使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的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2%,資源綜合利用率平均提升22%,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運營成本平均下降19%,產品不良率平均下降24%。

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的價值日益彰顯。數據在快速融入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同時,加速線上線下、生產生活、國內國際全面貫通,促進精準供給,激發新興需求,重塑經濟模式,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不斷凸顯,成為最具時代特征的生產要素,為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數據的爆發增長、海量匯集以及數據共享、開放、流通、應用步伐加快,各類經營主體更加重視以數據驅動發展,著力提升數據管理能力和開發利用水平,釋放數據中蘊藏的巨大價值。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加強戰略布局,加大對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數字供應鏈等融合領域發展的政策支持,并搶奪數字領域技術標準、經貿規則制定的主導權。歐盟出臺《數據治理法案》、《數字市場法案》等法律,利用隱私和數據保護、反壟斷、數字稅等手段維護“數字主權”。


四、多措并舉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數字經濟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強戰略謀劃,完善思路舉措,不斷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這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基石。順應技術演進方向,加速構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基礎設施。優化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布局,深入實施“千兆城市”建設行動,加快5G、千兆光網、移動物聯網、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等規模部署,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應用場景深度覆蓋,引導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發展。部署綠色智能的數據與計算設施,支持以高技術、高算力、高能效、高安全為特征的新型數據中心建設,構建“云邊端”協同、“算存運”融合的一體化算力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工業互聯網高質量發展,完善工業互聯網技術體系、標準體系、應用體系和安全體系,探索新的應用場景和運營模式,加快“5G+工業互聯網”規模應用,推動工業化與信息化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

圖片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用,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基石。圖為2023年7月6日,自動駕駛觀光巴士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街頭行駛。人民圖片 王正/攝

推動數字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這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立足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和重大技術突破,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升我國數字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關鍵軟件等重點領域核心技術創新力度,提升基礎軟硬件、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和智能制造裝備的供給水平,強化原創技術供給,構建安全可控的技術體系。推動算力、模型、數據等關鍵要素創新突破,夯實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底座。以數字技術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為導向,優化創新成果快速轉化機制,打造安全可靠、系統完備的產業發展生態,促進技術迭代升級。促進重點數字產業創新發展,加快補短板鍛長板,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競爭力,培育壯大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工業軟件等數字產業,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高質量建設中國軟件名城、名園,打造世界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

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這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以應用為牽引,加強分類指導、分業施策,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智能制造工程,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各環節應用,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加快通用大模型在工業領域部署,推動通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原材料行業,推進石化、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的生產過程數字化管理,加快設備系統的互聯互通和工業數據的集成共享,推動工藝改進、運行優化、質量管控和安全管理。裝備制造行業,加快重點領域智能裝備發展,建設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培育一批智慧供應鏈,創建一批智能制造先行區,完善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推進裝備數字化發展。消費品行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助力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推進產品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支持建設食品、藥品的生產流通信息追溯系統,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智慧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管控能力。

激發企業融合發展活力。這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著力點。聚焦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向企業匯聚,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和融合發展活力。培育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生態主導型企業,鼓勵領軍企業組織產業鏈上下游形成創新聯合體,建立穩定的產、供、銷和技術開發等緊密型協作關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硬件+軟件+平臺+服務”產業生態。發揮行業骨干企業的示范作用,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品牌影響力突出的融合應用領軍企業,鼓勵行業骨干企業基于技術和產業優勢,發展專業化服務,提供行業系統解決方案。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建設一批成果轉化、技術標準、檢測認證、市場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鼓勵大型企業通過開放平臺等多種形式,與中小企業開展互利合作,形成協同創新的企業集群。

提升數字治理現代化水平。這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建制度、保安全,持續優化管理和服務,提升數字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完善數據資源管理,加快制定數據資產、數據交易、數據標注等數據要素市場基礎制度配套政策,加強數據要素應用場景指引,保障數據要素規范有序流通。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構建適應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推動建立健全協同監管機制,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強化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加強關鍵數字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提升網絡安全應急處置能力??v深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數據安全管理,推動網絡和數據安全產業創新發展。深化數字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積極參與數字領域技術標準、經貿規則制定,豐富拓展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網絡安全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發展環境。鼓勵數字經濟企業“走出去”,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本網最新
美日韩极品无码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京ICP備14037240號-1 公安備案號: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二環朝陽門北大街18號7層 郵編:100027 郵箱:ccta_bgs@126.com
電話:010-85229649 010-85229419 傳真:010-85229649 2010 版權所有 ?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