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市場原料 | 統計集群 | 紡紗織造 | 品牌推薦 | 人力資源 | 標準與檢測 | 非棉與展覽 | 節能環保 | 協會之窗
當前位置:首頁->紡紗織造->紡織知識->織造
如何改善織物撕破強力
   織物撕裂
    織物撕裂也稱撕破,織物局部紗線受到以集中負荷作用,使織物撕開的現象??椢镌谑褂眠^程中,衣服被物體鉤掛,局部紗線受力拉斷,使織物形成條形或三角形裂口,也是一種斷裂現象。
    撕破強力 
    能反應織物經整理后的催化程度,因此對經樹脂整理的棉型織物和毛型化纖純紡或混紡的精梳織物要進行撕裂強力測試。針織物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進行撕破測試。
    為此你一定很好奇:
    如何判定你的衣服撕破強力是否合格呢?
    關于撕破強力測試的方法眾多
    ①擺錘法
    ②褲型法
    (包括單舌法和雙舌法)
    ③梯形法
    ④翼形法
    最常見的測試方法就是褲形單舌撕破
     GB/T3917.2-2009織物撕破性能 第2部分
    褲形試樣(單縫)撕破強力的測定
    如何測試呢?
    當試樣中受力的紗線逐漸上下分開時,不直接受力的紗線開始與受力的紗線有某些相對滑動,并逐漸靠攏,形成一個近似三角形的區域,通常稱為受力三角形(如圖所示)。
    由于紗線間摩擦阻力的作用,滑動是有限的,即三角區內受力的紗線根數是有限的。在受力三角區內,底邊上第一根紗線受力最大,依次減小。
    在滑動時,紗線的張力迅速增大,紗線的變形伸長也急劇增加,當構成受力三角形底邊的第一根紗線變形至斷裂伸長時,這根紗線即告斷裂,從而獲得了某一撕裂負荷的極大值。于是下一根紗線開始成為受力三角區的底邊,如此非拉系統的紗線一次逐根斷裂使織物撕破。
    最后就是計算,電子裝置計算將第一個峰和最后一個峰之間分成四個區域,舍去第一個區域,記錄余下三個區域內的所有峰值。求出平均值記為此樣品的撕破強力。(單位以N表示)
    撕破強力的影響因素
    原材料
    不同的原材料所表現出來對外界撕破和拉伸力的抵抗程度有明顯的差異。
    紗線的性質
    ①紗線的線密:粗一點的紗線抗撕破力和抗拉力好一點。
    ②紗線是長絲還是短絲:長絲可直接成紗用于紡織,短纖維需要通過加捻的方法使短纖集合成紗,所以短纖維的強力要低于長絲的強力。
    ③紗線的捻度:捻度可以使短纖維紗線或者長絲更好的抱合在一起,形成凝聚力,提高強度和彈性,從而提高織物的撕破力。但捻度也有一定的極限值,過高的捻度不但提高不了強度和彈性,反而紗線發脆,會使強力和彈性下降。
    ④紗線的斷裂伸長率:織物的撕裂強力與紗線的斷裂強力大約成正比并與紗線的斷裂伸長率關系密切。當紗線的斷裂伸長率大時,受力三角區內同時承擔撕裂強力的紗線根數多,因此織物的撕裂強力大。
    織物組織結構
    在其它條件相同時,三原組織中的平紋組織的撕裂強力最低,緞紋組織最高,斜紋組織介于兩者之間。
    平紋組織<斜紋組織<緞紋組織
    織物的密度
    織物密度對織物的撕裂強力的影響比較復雜,對于低密度織物,隨著密度增加抗撕能力增加,但當密度較高時,隨著織物密度增加織物撕裂強力下降。
    最關鍵的因素是組織和密度通過影響紗線的可滑移性來影響撕破強力。
    織物的后整理加工工藝
    例如磨毛工藝:磨毛工藝就將織物表面進行打磨,使組織表面產生短而整齊的小絨毛。這樣使織物表面紗線組織結構破壞了,紗線強力就下降。
    樹脂整理:對于棉織物,粘膠纖維織物經梳櫛整理后紗線伸長率降低,織物脆性增加,織物撕裂強力下降,下降的程度與使用樹脂種類、加工工藝有關。
    還有涂層:在織物表面涂上一層化學漿料,使織物表面具有各種功能(如防絨、防水),這類工藝漿料會將織物經緯紗線固定在相對的位置,無法移動,會導致織物的撕破三角區域大幅度降低。所以涂層后的強度會較涂層前的有大幅度的降低,在做這類似工藝的時候撕破一定要考核。 
    改善措施
    ? 與高性能纖維混紡,通過增加紗線強力來提高織物的撕破性能。
    ? 提高織物的經緯密度,增大屈曲波高,增加織物在撕破過程中受力三角區的紗線根數,通過增加紗線的織縮和受力根數來提高織物的撕破性能。
    ? 改變織物組織,提高撕破過程紗線在組織中的移動能力,通過增加紗線的受力根數來提高織物的撕破性能。
    來源:中紡聯檢、印染人、色尚坊布博士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本網最新
美日韩极品无码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京ICP備14037240號-1 公安備案號:110105020399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二環朝陽門北大街18號7層 郵編:100027 郵箱:ccta_bgs@126.com
電話:010-85229649 010-85229419 傳真:010-85229649 2010 版權所有 ?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