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 起源于日本,指的是在生產現場中將人員、機器、材料、方法等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管理,它針對企業中每位員工的日常行為方面提出要求,倡導從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員工都養成事事“講究”的習慣,從而達到提高整體工作質量的目的。是日式企業獨特的一種管理方法。
1955年, 日本 5S 的宣傳口號為“安全始于整理整頓,終于整理整頓”,當時只推行了前 2S ,其目的僅為了確保作業空間和安全,后因生產控制和品質控制的需要,而逐步提出后續 3S, 即“清掃、清潔、素養 ”,從而其應用空間及適用范圍進一步拓展。1986年,首本 5S 著作問世,從而對整個日本現場管理模式起到了沖擊作用, 并由此掀起 5S 熱潮。
日企將 5S 活動作為工廠管理的基礎,推行各種品質管理手法,二戰后產品品質得以迅猛提升,奠定了經濟大國的地位。而在豐田公司倡導推行下,5S 對于提升企業形象,安全生產,標準化的推進,創造令人心怡的工作場所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逐漸被各國管理界所認識。我國企業在 5S 現場管理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如火如荼的安全生產活動,在原來 5S 基礎上增加了安全 (safety) 要素, 形成“6S”。
6S是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頓)、SEISO(清掃)、SEIKETSU(清潔)、SHITSUKE(素養)、SAFETY(安全)這六個單詞,因為六個單詞前面發音都是“S”,所以統稱為“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