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貿易經歷了一次大洗禮。作為紡織出口貿易大國,受中美貿易摩擦和全球疫情持續等因素影響,我國紡織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很多企業經營方式從外銷轉向內銷。但我國棉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產品利潤較低,很多紡織企業已面臨虧損局面。在此背景下,唯有通過產品結構調整、產品創新和生產成本控制等措施,實現產品盈利和企業發展。本研究主要從生產成本控制角度分析企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1.1 生產成本控制缺乏系統性
目前許多棉紡織企業在生產成本控制方面缺乏統一的考核手段,考核對象往往只是生產車間,對技術、工藝、品質、調度等相關部門缺乏連貫的統一績效考核準則。對生產成本的有效控制不能僅限于單一生產車間,更需要對各部門制定協同統一的考核標準,有利于提高全體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1.2 生產成本因素錯綜復雜
棉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影響因素較多,如原料成本、人工成本、設備成本、工序成本、能耗成本等。各個因素又相互關聯。在考慮生產成本的同時,不能降低紗線質量,但在實際生產中,要做到兩者兼顧卻存在較大的沖突。
1.3 勞動效率普遍低下
在確保成紗質量的前提下,如何從原料采購、用料、用電用工、機物料和包裝材料消耗、生產、銷售、推廣等,各部門各環節進行成本控制,需要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上下功夫,這也是企業控制生產成本的有效途徑。
1.4 缺乏產品創新
目前很多紡織企業都做“大陸貨”,利潤薄,遇到市場銷售不暢,導致庫存增加,無形中加劇了企業的倉儲成本。很多放置時間長的產品會發霉變色,最終只能降價處理,有時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
上述4點是很多紡織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在色紡紗行業更為突出。在確保成紗質量的前提下,企業各部門實行聯動控制機制,在提高勞動生產率上下功夫。以下主要從實施精細化成本控制和技術創新等方面進行論述。
2 棉紡織企業生產成本控制的解決方案
2.1 人工成本控制
棉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伴隨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發展,紡織設備逐漸實現智能化、自動化,研發了機器代替人的生產設備,節約了很多人力,但總體上棉紡織生產各工序用工還是比其他行業偏多。主要原因是紡紗工序復雜,從棉花到紗線大多需要經過固定的清棉、梳棉、條卷、精梳、并條、粗紗、細紗、絡筒、包裝等工序,每道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工。由于工作環境差、強度高、時間長等因素,工人工資比其他行業高500元/人~1 000元/人。目前色紡紗生產用工為110人/萬錠~130人/萬錠,一個10萬紗錠的紡紗企業至少用工1 000多人。用工數量多、工資高、人員短缺、用工成本增高是紡織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因此,必須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加大先進設備的引進,減少紡織行業對人工的依賴性。如采用噴氣渦流紡和轉杯紡等新型紡紗設備,可減少粗紗、細紗兩道工序,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而且新型紡紗設備紡紗速度快、效率高,如噴氣渦流紡前羅拉速度是環錠紡的20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刂迫斯こ杀灸苡行Ы档推髽I的生產成本。
2.2 建立考核機制
這里所說的人工成本是某一企業涉及品質、計劃、調度、生產等部門所有人員綜合得出的用工情況。例如某10萬紗錠的紡紗企業,共有員工2 000多人,經收購重組改制,精簡機構部門和人員,現有員工1 200多人。采用績效考核,實行全額計件考核制度和考核辦法,大大提高了一線員工的積極性。其他部門員工根據工作崗位和工作內容采取績效測評,每月公布考核績效結果,發揮了非一線員工你趕我超的工作熱情,實現了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而針對一線員工,可通過大練兵、操作比武等方式鍛煉其技能,達到少用工、用精工,實現環錠色紡紗用工在100人/萬錠的目標。
2.3 原料成本控制
2.3.1 原料品質檢測及配棉
眾所周知,棉紡織企業的原料主要是棉花和化纖等。原棉從開清棉到筒紗,經過梳棉、并條、粗紗、細紗、絡筒等工序,精梳品種還需要經過精梳工序。原棉品質的好壞不僅關系到紗線品質的等級,還涉及到噸紗成本消耗。因此,針對不同用戶的用紗要求,選用不同等級的配棉,并對新購原料品質進行系統質量檢測。對原料進行稱重后,棉檢室著重檢測其含雜情況、短絨率、原棉等級、回潮率、斷裂比強度、細度等指標,并進行普梳紗或精梳紗單嘜試紡,測試棉卷、生條、粗紗的短絨率以及成紗條干CV、粗細節、棉結斷頭等指標,為配棉工藝奠定基礎。
2.3.2 不同品質原料的合理配置
以棉19.7 tex×2為例,采用全棉半精梳工藝,顏色偏深,色棉采用原棉,白棉選用精梳棉網或普梳條,其原料成本比傳統針織用紗節省50%。而選用半精梳工藝,其加工成本比傳統針織用紗減少30%,毛衫用紗成本顯著降低,大大降低了噸紗能耗成本。毛衫用單紗強力要求比針織要低10%~20%左右,符合交易雙方共同的價值選擇。應該根據不同面料對紗線質量的需求科學合理地確定配棉比例。
2.3.3 紡紗工藝的合理配置
根據企業各品種的配棉比例,采用合適的工藝參數,對提高紗線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以棉29.5 tex×2為例,作為毛衫用紗,選用普梳工藝,其棉結和短絨相對比精梳工藝多,條干CV高,成紗強力比精梳工藝低5%,紗線品質相對較差。通過采用梳棉蓋板緊隔距設計,加強對棉結的有效控制,大大降低了棉結。在細紗工序選用大的后區牽伸和相對較小的前區牽伸,有利于控制單紗強力CV值,最終紗線品質指標與半精梳紗相差不大。為此,我們應在紡紗工藝的優化上下功夫,在原料不穩定、配棉工藝較難改變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的等級。如選用品質差的原料加上一般的配棉工藝可以做出2等~3等紗線;選用品質一般的原料加上一般的配棉工藝可以做出1等~2等紗線;選用品質良好的原料加上一般的配棉工藝或者選用品質一般的原料加上優選的配棉工藝就可以做出1等的紗線,這是目前紡織廠對工藝優化配置的最高要求。
2.3.4 落棉率和制成率的控制
原料在經過單嘜試紡后,當投入到車間生產時都要進行落棉率測試。針對不同的配棉工藝和不同號數的紗線標準,合理制定控制落棉率的措施。調整各工序落棉工藝參數,如清棉工序紡制化纖時適當縮小開棉機塵棒隔距,減少落棉,梳棉工序適當加大錫林蓋板隔距,減少蓋板花率。如某企業對原棉落棉率和含雜率采用標準范圍控制,對從清棉到精梳各工序的半成品質量進行周期檢測,并制定半成品質量控制指標,防止因回花、回條等原因對制成率產生較大影響。
2.3.5 回花下腳料的合理有效使用
棉紡織企業不同于其他行業,每道工序都會產生相應的回花下腳料,如回花、回條、回卷、風箱棉、回絲等。對這些回花下腳料處理有3種方式:一是每批次產生的回花回條當批回用或下批回用;二是與其他色棉混和采用特色工藝設計開發成新產品;三是入庫記錄為廢棉以較低價格賣掉。其中前兩種處理方式可有效提高產品的制成率,大大節約噸紗成本。例如在清棉工序下腳料中有20%為可紡纖維,收集梳棉工序的斬刀花和精梳工序的精梳落棉后,發現有50%~60%為可紡性纖維,經特色的工藝設計或經轉杯紡紡紗,就可形成新的紗線產品,不僅將廢棉變廢為寶,還提高了紗線的附加值,形成一種特殊風格的紗線。而細紗工序的風箱棉除回用外,還可進行纖維的重新加工,用于混紡紗或功能性紗線的開發,發揮其優勢,使紗線功能和質地更加豐富多彩,且具有明顯的生態環保效果。
2.4 產量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如果以上是從控制角度降低生產成本,那么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則是從提升角度有效減少生產成本的根本途徑。以生產棉19.7 tex紗為例,訂單數量大,顏色偏淺,選擇半精梳工藝和并條條混工藝。生產車間采用專料專配,即2根色棉生條+4根白棉生條+2根白棉精梳條,每色分別配攤。清棉、梳棉工序加工25%的色棉生條,其他75%有專供攤位,減輕了清棉、梳棉工序的生產壓力,交貨效率高。粗紗定量設計為7.5 g/10 m,比原來的5.5 g/10 m更重,重定量工藝有效解決了粗紗產量低、機臺少的局面。生產棉29.5 tex時,細紗前羅拉速度設計為250 r/min,比普通紗高10 r/min~20 r/min,設計捻系數為340左右,細紗機臺斷頭少。由此可見,提高產量和生產效率也是降低生產成本最顯著的手段。
2.5 降低消耗成本
2.5.1 減少機物料消耗
機物料是每個企業的必備消耗材料。以色紡企業為例,噸紗成本是考核企業生產成本的一個主要指標。減少機物料消耗必須采用合理的消耗品制度、每月每人每車消耗的規范制度、采購的透明化制度和網絡采購價格制度,線上申購必須優選價格。以質量優先、價優中標的采購機制,從而保證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例如某紡織企業選用鉤刀,申購的鉤刀缺油現象嚴重、不鋒利、消耗嚴重,致使采用鉤刀處置廢紗時經常鉤破紗管,嚴重影響了處理效率和紗管質量。因此重新提出采購要求,生產廠商對材質進行改進,使鉤刀滿足了紡織廠的合理消耗要求,有效減少了機物料的消耗。加強計劃采購、生產、管理相結合的制度。采購工作不能出現不合理采購的現象,因為機物料積壓易造成無形的浪費和資金的不合理占用。企業內部采取專門的采購制度,執行部門報備制度,用多少買多少。實行領導審批,層層把關,可進一步減少成本支出。
2.5.2 合理控制水電消耗
眾所周知,紡紗對車間溫濕度的要求較高。溫度高對前紡車間影響相對較小,但對后紡車間尤其細紗車間影響較大。高溫天氣,如果不采用降溫措施,纖維易產生靜電,出現纏膠圈、上銷等現象,斷頭增多,生產效率低下,最終使產量降低。相對濕度對紡紗生產也較為重要。南方遇梅雨季節,天氣潮濕,對紡紗影響較大。相對濕度大時,纖維須條容易纏繞膠輥、羅拉,對生產帶來較大影響;還易造成飛圈現象,斷頭率高。因此,需要合理地控制車間溫濕度。在三伏天,一個4萬錠細紗車間近100臺細紗車全部開機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需要控制溫度,水電能耗增多。為此,在保證生產順利的條件下,盡量合理控制空調時間,做到生產、節能兩不誤。
2.5.3 降低包裝成本
目前色紡紗多采用紙箱包裝方式,而紙類用品在全國出現了“洛陽紙貴”的現象,同時紙箱空間利用率和包裝容量有限,無形中提高了噸紗成本。例如某紡織企業采用尼龍袋替代紙箱,使包裝容量翻倍,且尼龍袋價格僅是普通紙箱的20%,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
2.6 發揮調度和生產的有效配合機制
棉紡織生產都有交貨日期和淡旺季,如何在旺季把用戶的訂單全部按合同要求交出,淡季卻能保持產能不減少,是很多紡織廠面臨的突出問題。這需要銷售和推廣部門對用戶信息和市場信息進行有效預測和捕捉,對下一年度的市場需求做全面的分析和考量,這也是企業和用戶都想達到的雙贏結果。因此,在淡季時對下游用戶做好市場調研,對市場上銷售的產品類型做好分析,形成大數據和預測報告;并針對重要用戶進行專門的推廣和研發,了解用戶的主體需求產品和柔性定制產品,精準分析用戶的生產訂單,在淡季時做好庫存生產,即對不同用戶的需求類型和需求品種預先生產,并實時跟蹤市場動向和用戶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品種和生產動態,形成產銷一體的彈性動態生產鏈,確保淡季設備不停產、旺季訂單交貨快的雙贏局面,有效利用車間設備,保證機臺24 h不停產,大大提高了設備的運轉效率。
3 結語
紡織業是我國的傳統行業,也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做好紡織企業的生產成本控制工作對企業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考核機制、降低原料成本和消耗成本、優化工藝設計、提高產品產量和生產效率、發揮調度和生產的有效配合機制、做好生產調度和銷售推廣工作,把生產成本控制在最低點,以提高棉紡織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做好這些工作需要紡織企業內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由于外部原料供應價格和成品市場需求千變萬化,隨著紡織企業產品結構的調整,棉紡織企業銷售和采購要及時調整,在低等級棉花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之際,高性價比的儲備原棉有效填補了棉紡織企業的用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棉成本。
資料來源:《棉紡織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