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產能力分析
生產能力(產能)指生產系統在一段時間內的有效產出量,比如每年的產量、每小時的產量等。產能有多種表述形式,比如最大產能、實際產能、標準產能、平均產能等。產能指標可以落腳在設備或工位,也可以落腳在生產線或車間。比如,針對單工位,如果是自動化設備,可用UPH(units per hour)表示產能,即每小時的產量UPH=年生產量/12月/每個月的工作日/8(每天8小時工作制),如果是人工工位,可用UPPH(units per people per hour)表示產能,即每小時每個人的產量UPPH=年生產量/12月/每個月的工作日/8/工人人數(每天8小時工作制,某個工位的工人數)。在計算產能時,要考慮以下諸多因素。
(1)工作日歷:每天的有效工作時間。
(2)節拍時間:對于單臺設備,就是生產一個產品所需時間,對于生產線,就是相鄰兩個產品產出的平均間隔時間。
(3)生產系統的復雜性:多臺設備構成的生產系統的產能取決于瓶頸設備,但瓶頸識別較為困難,特別是在產品品種較多的情況下。
(4)產品的規格和類型數量:如果生產多類產品,產能和不同產品的構成比例、生產順序等的關系很大。
(5)產品質量、設備可靠性等:產品質量低則有效產出低,設備可靠性不足也會減少設備工作時間,從而降低產能。
如果生產系統較為復雜,僅憑計算來評估產能是較為困難的,最好能通過仿真來模擬生產過程運行并分析產能的動態變化,基本過程如下:
(1)建立生產系統仿真模型,對影響產能的因素盡可能全面準確地進行描述,包括工藝路線、設備工時、工廠日歷、設備故障與維修、物流時間等。
(2)確定產品類型組合,比如車間生產A、B、C三類產品,比例分別為0.5,0.3,0.2。
(3)設計產品的投入順序和批量,調整產品投放間隔。一般來講,合理的投放策略,可以得到最大產能,過密或過疏的產品投放間隔都可能降低產能。(過密易導致生產的相互干擾,過疏則導致設備等待)。
(4)如果存在隨機因素,就需要多次仿真運行,得到產能的平均值。比如,某生產線仿真5次,每小時平均產量分別為100,120,114,116,120,則最終的產能為(100+120+114+116+120)/5=114個/h。
(5)產能分析與改善。如果產能達不到預期,改善途徑包括調整工藝路線、增加設備能力、優化布局縮短物流時間、優化產品投放順序、優化生產調度策略等,改善方案可通過仿真進行驗證。
「 2. 工件通過時間分析 」
工件從進入系統到離開系統的時間差稱為通過時間。如圖1所示,通過時間一般由等待時間、物流時間、工作時間和計劃外時間4部分構成。
(1)等待時間(waiting time)。在緩沖區或設備上的等待時間,包括物流等待時間和故障等待時間;
(2)物流時間(logistics time)。與物流相關的時間,包括裝卸時間(比如AGV裝卸、機械手上下料)和移動時間(比如AGV運輸時間);
(3)工作時間(working time)。包括準備時間和加工時間;
(4)計劃外時間(unplanned time)。包括計劃停機時間和非工作日歷時間。
(1)計算工件通過時間及其數據分布。同一類型不同編號工件的通過時間一般是變化的,通過統計可以得到平均通過時間以及直方圖分布。 (2)計算等待時間、物流時間、工作時間的時長占比。定義有效工作時間=通過時間-計劃外時長,工作時間在有效工作時間中占比越大,說明生產過程越高效,反之,則可能物流效率低,或者生產計劃不夠優化。在生產系統中,緩沖區(buffer)起到臨時存放在制品的作用,處于等待狀態的零部件一般放置在緩沖區中。仿真運行過程中,緩沖區的工件數量隨時間在不斷變化。
進一步,可以分析緩沖區容量設置對于產能和生產效率的影響,緩沖區容量過小,可能引發更多的阻塞情況,導致工件無法及時離開當前位置,緩沖區容量過大,則造成資源浪費。為了確定最佳緩沖區容量,可以先設置無限容量緩沖區,通過仿真得到最大在制品數量n后,再限定緩沖區容量為n及周圍幾個數值,然后通過仿真試驗方法找到最佳容量。
在仿真生命周期內,生產系統中各類物流對象(AGV、天車等)的時間分布如圖3所示,包括3部分時間:(1)等待時間。此時,物流設施已就緒,但無任務分配。(2)計劃外時間。非工作日歷時間,或者物流設施在維修保養、充電等。(3)服務時間。該時間又包括空載移動時間、負載移動時間和裝卸時間。
仿真結束后,可自動統計出物流對象的有效利用率:有效利用率=服務時間/(服務時間+等待時間),如果有效利用率偏低,說明物流對象的數量可能偏多,進一步可以通過試驗設計的方式來優化對象數量,如果有效利用率偏高,則說明物流設施的數量可能偏少,或者裝載數量不合理(一次裝載量太?。?。
除了時間因素外,行駛距離也是物流效率分析的指標,物流行駛距離過長,可能說明物流路徑設置不合理,或者物流調度算法存在問題,導致工件耗費在運輸上的時間過長,這時就需要對物流布局和調度算法進行優化。
設備有7種常見狀態,在仿真生命周期的任意時刻,設備都停留在這7種狀態之一,并在特定事件發生后變遷到其他狀態。仿真結束后,通過對狀態停留時長的統計,可得到每種狀態時長的占比。如何定義設備利用率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公式,如圖4,可以定義:設備利用率=(工作時間+準備時間)/(總時間-計劃外時間)
得到仿真周期內設備利用率的平均值后,進一步還可以得到每個時間段的設備利用率,從而看出設備利用率的變化過程。
設備綜合效率(overall equipment effectiveness,OEE)也是一個常見的設備效率指標,用來表示實際的生產能力相對于理論產能的比率。它的計算公式為 OEE = 時間開動率×性能開動率×合格品率=合格產品的理論加工總時間/負荷時間
“開動率”也稱為“稼動率”。
例如,某設備某天工作時間8h,計劃停機10min,故障停機30min,設備調整準備時間35min,產品的理論加工周期為1min/件,一天共加工產品400件,有20件廢品。則
實際運行時間=8×60-10-30-35=405(min)
計劃運行時間=8×60-10=470(min)
時間開動率=405/470=0.86
性能開動率=400×1/405=0.98
合格品率=(400-20/400)=0.95
OEE=0.86×0.98×0.95 = 0.80
通過仿真,很容易得到所有設備的OEE指標值。
「 6. 資源效率分析 」
生產系統中的資源類型很多,資源效率分析主要是對車間人員、設備、工裝、物料和工時等進行分析與管理,保證生產正常進行。下面以物流搬運工人、操作/維修工人、工具類資源3類資源為例,說明資源效率分析的過程。
如果資源利用率偏低,一般意味著資源數量可以減少,具體能減少多少需要通過仿真來驗證,通常采取試驗設計方法,為不同資源設置多個水平值(即資源數量),針對所有可能組合都進行仿真,最后得到最佳資源數量組合。
「 7. 生產瓶頸分析 」
生產瓶頸(production bottleneck),指生產過程中出現的阻礙生產順利進行的因素。生產系統最大產能不是取決于作業速度最快的工位,而是取決于作業速度最慢的工位,也就是所說的瓶頸,最快最慢的差距越大,產能損失就越大。生產瓶頸的表現形式很多,比如:①設備瓶頸,如某臺設備產能低下或者可靠性低,大量在制工件在該設備前等待;②物流瓶頸,如物流效率低,物流請求任務的響應慢,或者物流運輸時間過長;③資源瓶頸,如資源數量和能力不足,任務等待資源的時間長;④供應瓶頸,如原材料或零配件供應跟不上,造成加工設備的閑置或者裝配部件的不齊套;⑤質量瓶頸,如關鍵工序質量問題突出,造成大量返工返修或報廢現象。
所謂生產瓶頸分析,就是通過仿真運行和量化分析,識別出生產瓶頸,并通過對設備、物流、資源、供應以及生產調度等方案的調整,改善或消除瓶頸,并通過仿真進行驗證。
生產瓶頸的識別是第一步。某些生產系統的瓶頸識別較為簡單,比如單一產品流水生產線,生產速率最慢的工位必然是瓶頸?;炝魃a線的瓶頸識別就要困難些,對于多產品多工藝路線并存、具有復雜物流與資源調度的離散制造車間來說,瓶頸識別更為困難,這時候,生產系統仿真分析的價值就非常明顯了。
通過仿真分析來識別生產瓶頸通常有如下方法:
(1)尋找利用率較高的幾臺設備,這些設備可能是瓶頸;
(2)尋找在制品數量最多的幾個緩沖區,這些緩沖區出口對應的設備或者物流設施可能是瓶頸;
(3)如果物流設施利用率較高,或者物流服務響應時間長,物流設施可能是瓶頸;
(4)如果資源利用率較高,或者等待資源就緒的時間長,則資源可能是瓶頸;
(5)產品裝配時,總是在等待幾個工件,這些工件的供應(加工或者倉儲配送)可能是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瓶頸的判斷僅僅是“可能性”,是否確實為瓶頸需要通過仿真來驗證。如果對該“瓶頸”進行改善,生產能力和效率得到明顯提升,那就是真正的瓶頸。生產瓶頸的改善是第二步。瓶頸的改善方案可通過仿真試驗來提出。
部分引自:《生產系統建模與仿真》(作者:朱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