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紡織品作為紡織領域的發展新方向,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潛力,其利用智能元件或組織,能夠感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及時做出反應。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公布了一款智能面料,該面料不僅舒適貼身,還能感知穿著者的姿勢和動作,如行走、跑步、跳躍等。
研究人員通過數字化針織技術,將多層織物與功能性導電紗線編織在一起,利用功能性纖維的交叉點形成壓力傳感器,但是由于在織物中的紗線柔軟易彎,所以當穿著者活動時,纖維之間會相互移動并產生摩擦,進而出現噪聲并影響傳感精度。
因此,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熱塑性紗線,通過微加熱(70℃以上時)使其熱定形,從而提高織入壓力傳感器的精度。同時,該熱成型工藝還能夠幫助實現理想的符合用戶尺寸要求的3D形狀,例如可以做成鞋子、襪子等。
受圖像分類深度學習技術的啟發,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將壓力傳感器數據顯示為熱圖的系統,這些圖像被輸入到一個機器學習模型中,通過對該模型的訓練使其能夠根據熱圖圖像檢測用戶的姿勢、姿態或運動。
通過上述方法,研究人員制備了一種“智能”墊子,然后建立了一個硬件和軟件系統,以實時測量和解釋來自壓力傳感器的數據,機器學習系統一旦經過訓練,就可以對用戶在智能墊上的活動進行分類,如走路、跑步、做俯臥撐等,準確率達99.6%,同時還能以98.7%的準確率識別7個瑜伽姿勢。
此外,研究人員還使用圓機織造了一款貼合腳型的“智能”鞋,在整個“智能”鞋上分布著96個壓力傳感點,可以用其測量穿鞋者踢球時施加在腳上不同部位的壓力。同時,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種智能紡織地毯,可以根據舞者的腳步驅動音符和聲景,探索音樂和編舞之間的雙向關系。
這項技術能夠實現自由設計和大規模制造,在許多領域尤其是醫療保健和康復領域應用廣泛。例如,它可以用來生產智能鞋,跟蹤受傷后康復人群的步態,或者生產襪子,監測糖尿病患者腳上的壓力,防止潰瘍的形成。
目前,該模型必須針對每個人進行校準,然后才能對行動進行分類,取消校準步驟將使其更容易使用。未來,研究人員將繼續完善電路和機器學習模型,同還希望在實驗室進行測試,探究溫度和濕度等環境條件對傳感器準確性的影響。
來源:紡織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