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度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優秀出版物(圖書、音像電子、數字出版物)獎評選揭曉。經專家評委認真評選審定,《百年紡織圖書總目》《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等51種(套)出版物獲獎。
在此,特刊發深圳時尚業專家凌春杰為榮獲一等獎的《錦繡羅裙》所作的書評,深度賞析馬面裙的前世今生。
對于裙子,世人多關注它今生所具有的功能和承載的審美,少有人關注其前世所攜帶的世情密碼。著名設計師周錦新近出版的《錦繡羅裙——傳世馬面裙鑒賞圖錄》(以下簡稱《錦繡羅裙》),對自己收藏的125件馬面裙從多個側面予以細致解讀,尤其從美學鑒賞角度,賞析了有宋以來人們通過刺繡或提花等方式,對馬面裙予以精彩賦神,讀來頗為舒心悅目?!跺\繡羅裙》以7個章節,不僅梳理了馬面裙的歷史,而且重點介紹了闌干馬面裙、褶裥馬面裙、盤金馬面裙、月華馬面裙和改良異制馬面裙的特征,還以舉例方式對制作工藝詳加解析,闡釋了馬面裙的前世今生,有助于閱讀者的知識增值,有益于提升對服飾文化的美學涵養,有助于體驗馬面裙的手工制作,可謂知識性、審美性、實用性兼顧。
綜觀我國古代裙裝的形態變化,大多體現于裙腰高度、裙身長短、群幅寬窄和褶袍使用等方面,不僅顯示了人體結構曲線美,也反映出不同時代社會所奉行的美學風度。裙作為下裳,經歷了先秦襦裙到宋元旋裙的長期演變。直到盛唐時期,社會對女性的審美要求從以瘦為美轉變為以肥為美,襦裙由此崇尚夸張、奢華、大膽、開放的寬博之風。中唐時期,襦裙向更寬、更博、更長發展,逐步發展為五幅、六幅乃至十幅裙。裙幅增寬與裙長增加,要求對腰身予以收腹,收攏裙腰的技術是加入褶皺,這就是其后百褶裙的演變基礎。至五代后期,襦裙向緊窄纖細狀態、婉約內斂之風回歸,腰上通常緊束帶,披帛的長度顯著增加,但已比唐代窄。宋代裙裝隨社會思潮表現出拘謹保守、淡雅恬靜特征,襦和裙的搭配仍然流行,裙興千褶百疊,追求優雅莊重。盡管宋代衣裳在總體上傾向于簡樸清麗,普通女性裙裝則更顯樸素雅致,部分貴族女性卻不缺少漂亮衣裙作為點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華貴的銷金衣裙。彼時“合歡掩裙”以獨特襠褲外覆掩裙衣式,受到勞動女子的喜愛。宋初為婦女騎驢之便,打破一片式圍合裙的傳統模式,創新為兩片式四裙門形制共腰的旋裙,在南宋女性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元代襦裙基本沿襲宋代遺制,下裳穿多褶裙,但幅裙已不是婦女常用衣裳。
按照作者考證,馬面裙起源于明朝,是在傳統“圍裙”基礎上由旋裙發展而來,加上裙門、褶桐、闌干、刺繡等結構工藝及裝飾變化而成,屬兩片式的圍合裙。與旋裙比較,馬面裙的重疊裙門結構,基本形制為前片和后片中間開衩,預留前后等寬的矩形平幅裙門,因其形似馬面而得名,“馬面”兩側打活褶且褶量較大,以增加下半身的活動空間。馬面裙外裙門多作裝飾,而內裙門則作少作裝飾,裝飾方法多用刺繡、鑲、拼貼等工藝,有修飾體型、突出重心的作用。從發展歷史來看,它歷經了從圓筒群向A字裙的轉變,到近現代又發生變化,或被改制為上衣斗篷,或發展為續邊、松緊馬面裙等形制。宋元時期,女性衣裝基本保留了明代女性的服飾傳統。隨著滿漢服飾文化交流漸趨交融,馬面裙逐漸衍生出百褶裙、闌干裙和鳳尾裙、月華裙等品類,更為豐富地展現出婉約之美。清代馬面裙已成為普遍下裝,裝飾意味日趨濃厚。民國初期,馬面裙出現西化傾向,結構上在側縫縫合,外形上發展到緊身窄A型,符合人們對簡潔、便捷的追求。整體上看,馬面裙在發展中,形制上還有續邊、松緊帶、寬窄腰頭、闌干粗細等,或以外觀命為百褶裙、魚鱗裙,或以結構命為闌干裙,或以色彩命為月華裙等,如當人們注重闌干邊和絳子邊時,矩形面料就演變為用梯形、三角形面料拼接縫制,在拼縫上運用闌干裝飾,以形成立體效果。
《錦繡羅裙》在闡述馬面裙的發展脈絡時,以裙為紐帶以詩文印證其時的民風世情。首先,注重相關文獻的引述印證。在名稱探源中,考證了 “馬面”一詞首見于明劉若思《酌中志》:“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辈⒄业角宕街緦W家黃釗纂修《石窟一征》的相關記載:“婦人所著裙,圍桶而多褶,如古時裳制,謂之馬面裙?!痹谥v述月華裙時,引述《閱世編》的有關記載:“輕描細繪,風動色如月華,飄揚絢爛”。在講介百褶裙時,引述清代李漁《閑情偶寄》有關描寫:“裙制之精細,惟視折紋之多寡?!?/div>
其次,以文物圖譜形象化展示裙裝特征。在闡述襦裙的審美回歸時,以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中女子穿著窄袖短曳地長裙等加以印證。在闡釋馬面裙演化成熟時,以《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中后妃宮女們均身穿馬面裙予以形象說明。在介紹裙裝向高腰發展時,以《女孝經圖》描繪的妃嬪身著穿高腰碎花長裙來印證。
此外,引用歷代詩詞予以情感化展示。在講解長裙曳地時,引初唐詩人孟浩然詩句“行即裙裾掃落梅”,盧照鄰詩句“長裙隨鳳管”,形象勾畫長裙曳地之姿。在介紹五幅裙向六幅裙演變時,引述中唐詩人李群玉“裙拖六幅湘江水”予以佐證。在描述宋代貴族女性華貴的銷金衣裳時,引用宋朝詞人李清照《蝶戀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在講述百褶裙時,引用清朝詩人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而今無論何時節,都著魚鱗百褶裙”,佐證裙幅百褶,或靜或動帶給人的無限美感。
《錦繡羅裙》在脈絡和世情之外,還以結構縫制工藝變化來展現時代的漸進。首先,在對各個馬面裙實物圖的賞析之中,以部分文字對其結構、紋樣、工藝等進行闡述,對所展示實物圖的花紋或結構予以繪制解剖。如在介紹刺繡針法時,對盤金繡的金、銀絲線原料,在面料表面的盤踞堆疊、曲折纏繞等手法加以說明,以顯其奢華富貴的裝飾效果。又如在講述裙褶針法時,介紹了隔段縫制、交叉串聯,每條褶縱向每隔2厘米都要固定長為1厘米的兩針的方法,以防細褶拉伸時散亂走形。
其次,選取清末大紅色藍邊緞面蝶戀花闌干馬面裙為例,詳細介紹其形制特征及其平面形制尺寸,其制作工藝流程包括材料準備、制版、裁剪、縫制、整燙等步驟,并介紹了其群面、腰頭、背面等使用的不同面料。在介紹裁剪與制作時,對馬面、裙肋、绱腰頭等各裁片的尺寸、留縫、鑲邊、刮漿、整燙、拼縫、扣折予以圖示詳解,配以1幅實物圖和8幅結構示意圖,使人按此可仿制出馬面裙。
第三,在縫制工藝介紹中,注重將工藝技巧與造物思想相融合,強調多裁片結構與著裝舒適性、拼綴工藝與節約意識性、闌干的形制與視覺審美性,以滿足對舒適、審美的更高層次要求。如在介紹月華裙時,介紹了八色、九色、多彩、五彩、十色等六款魚鱗百褶月華馬面裙,其每一色都由不同顏色的面料按一定順序排列,如十色花綢裙用十幅不同面料拼接而成,從左至右依次為寶藍、藤黃、褐色、月白、橘紅、竹青、乳白、大紅、奶棕等顏色,呈現了豐富的質感和層次感。
此外,《錦繡羅裙》通過百余幅裙圖,細致展現了緞面、馬面以及鑲邊中的刺繡或提花紋樣,逐一解析其文化意蘊和選用搭配的寓意。這些紋樣,包括八寶紋、花卉紋、江崖海水紋、蟒紋、蝙蝠紋、云紋、火珠紋、蝴蝶紋、如意紋、萬字紋、回字紋、吉祥紋、仕女游園紋、竹葉紋、瓜果紋、博古紋、雀鳥紋、仙鶴紋等不同組合的一百多種紋樣,分別寄寓了榮華富貴、吉祥萬福、富貴福長、長壽、淡泊高雅、清新自然、高潔堅貞、祈福、昌盛、興旺、豐收、平安、清雅、幸福美滿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好祝愿。從實物裙圖中,還可以看到緞面變化,緞面除了少數紋花緞、提花緞、暗花緞外,主要還是主打素緞,緞面底色則以紅色為主,也還有橘色、粉色、黃色、棕色、白色、米色、藍色、綠色、黑色、紫色、杏色、灰色、玉色、青色等。同步還介紹了花紋的銹織針法及其特點,包括平針繡、珠片繡、盤金繡、色線繡、打籽繡、莖針繡、三藍繡、貼繡、鎖繡、鋪絨繡、繞針繡、卷針繡、卷線繡等,這些針法平針繡為主,組合刺繡紋樣,其他針法或點綴或勾邊或提亮,使金線、銀線、彩色絲線和異色線在緞面上先繡再褶而大放異彩。值得注意的是,個別馬面裙紋樣并非刺繡而為織造,如實物示例藍色地山水樓閣紋花緞闌干馬面裙,裙前后馬面和闌干之間織有“山水婷婷”織金提花裝飾,描繪出一幅煙波縹緲、白波滾滾、云卷云舒、蔥蔚洇潤、山光水色的美好景象,亦與千姿百態的刺繡圖相得益彰。
今天,馬面裙在新的機緣下重新走入我們的生活。馬面裙作為歷史較長一個時期中的重要著裝形制,保留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時風世情,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融合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錦繡羅裙》匯聚不同時期不同特征的馬面裙,猶如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顆顆珍珠,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基因與密碼,值得我們一再品味,值得珍視和珍藏。
?。▉碓矗杭徔椃b周刊 凌春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