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根據國際紡聯(ITMF)9月中旬的調查報告,全球紡織業運行狀況依然不佳,制造商對未來的發展形勢持謹慎態度。
從本次調查看,受訪者對當前的經營狀況持謹慎態度,經營狀況指數仍為負27個百分點,整個紡織產業鏈面對成本上漲和需求不足都在苦苦掙扎。經營預期指數和上次調查相比也沒有改善,仍在正20個百分點左右。2023年1月,該指數曾由負值跳轉到正值,當時市場預期中國經濟將會提供助力,但這一預期并沒有實現。
2023年5月,訂單數量有短暫改善,但7月份又大幅下降,并在9月份觸及新低(負28個百分點),整個產業鏈的訂單數量都在最低水平。只要品牌商和零售商的訂單不增加,整個產業鏈將繼續掙扎。
9月份未交貨訂單數量略有增加,從上次的1.9個月增加到2.2個月,但總體產能利用率仍很低,為69%,制造商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
需求疲軟是全球紡織業近一年來最主要的問題,9月份這一擔憂加劇,原因是近幾個月能源和原材料價格飆升引發高通脹。
印度
預計到 2030 年,印度的紡織品和服裝市場規模將達到350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0%。2022 年的市場價值為1650億美元,其中國內市場價值為1250億美元,出口市場價值為400億美元。相比之下,全球服裝市場預計將從2022年的1.7萬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 2.37 萬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印度的紡織品和服裝市場規模將達到3500 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0%。一份報告還估計,2022年的市場規模約為1650億美元,其中國內市場占1250億美元,出口占400億美元。
據估計,2022 年全球服裝市場規模約為1.7萬億美元,預計將以約8%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到2030年將達到2.37萬億美元。根據一份知識報告稱,2021年全球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額約為9100億美元,預計將以4%的復合年均增長率增長,到2030年將達到1.2萬億美元。
報告認為,出口競爭力、實現卓越制造、加強紡織價值鏈、采用可持續做法和循環經濟,以及利用政府計劃是實現3500億美元市場的關鍵因素。
報告還建議,該行業應重點關注自動化和數字化,以提高流程和效率水平;大力關注人員和技能發展;開始利用自貿協定開拓新市場;發展合成紡織品和技術紡織品的能力并進行能力建設;以及采用全球最佳實踐來實現卓越制造。報告強調,政府應為現有的紡織產業集群提供更多支持,這將有助于能力建設,使中小微企業能夠參與全球競爭。
德國
根據商務部統計數據,1-8月德國對華實際投資同比增長21%。德國相關機構研究表明,盡管經濟環境收緊,德國仍有大規模的直接投資流向中國。今年上半年,德國對外直接投資中,以中國市場為目的地的投資占比攀升至16.4%,去年同期則為11.6%。
何亞東表示,德國對華投資實現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一是高層互訪的引領力。去年11月和今年6月中德兩國領導人成功互訪,舉辦中德經濟技術合作論壇、企業家圓桌會等一系列活動,釋放了兩國政府堅定支持中德經貿合作的積極信號,有力提振了兩國企業投資合作的信心。
二是投資中國的吸引力。今年商務部舉辦“投資中國年”系列活動。德國的跨國公司高管紛紛來華訪問,尋求在華發展的新機遇。他們普遍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對投資中國充滿信心,愿意繼續加大在華投資,深耕中國市場。同時商務部組團專門赴德國舉辦了專場推介,地方團組赴德招商活躍,持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三是政策機制的驅動力。商務部發揮各級重點外資項目工作專班、外資企業圓桌會議等機制作用,幫助企業解決發展經營和項目落地中的困難和問題。去年以來陸續推動出臺的外資研發中心、制造業引資、鼓勵目錄等專項政策效應逐步顯現。1-8月,德國企業在電機器材制造、化工制造領域對華實際投資分別增長172%和91%。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包括德國企業在內的廣大外國投資者繼續選擇中國、投資中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何亞東進一步表示。